全球化工大撤退,中国能接住这波红利吗? 2025年的化工圈有点反常,从德国到日本,从美国到中国,一场关停潮像海啸一样蔓延开来。最先倒下的是欧洲。 巴斯夫、壳牌、英力士这些老牌巨头,在德国、荷兰、英国接连关掉装置,像是集体按下了暂停键。陶氏、阿科玛也相继撤离,欧洲化工重镇成了冷清的工地。 日本也没能幸免,东丽、三菱化学、住友化学陆续裁减产能,连高端材料企业帝人都关了海外工厂。 北美的项目被迫中止,中国一些民企也因为资金断裂宣布破产。这不是单一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震荡。 造成这场动荡的原因并不复杂。欧洲最先被高能源价格拖垮,天然气价格比美国高出几倍,这样的成本让化工企业根本撑不下去。 老旧设备又耗能又排碳,面对越来越严的碳税压力,生产反而成了负担。再叠加人工和运费的高企,欧洲化工几乎失去了竞争力。 与此同时,中国过去几年大量扩建炼化一体化项目,乙烯、PTA等基础原料的产能暴增,全球市场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 需求端却不给力,房地产和汽车行业低迷,产品积压严重,价格一跌再跌。再加上环境监管趋紧、地缘局势不稳,欧洲企业几乎看不到活路,不少选择主动撤出,把重心转向成本更低、市场更大的地区。 这时,中国成了焦点。欧洲和日韩的撤退让全球市场出现空缺,中国正好有能力去填。聚丙烯、PTA等产品开始大量出口,在东南亚市场增长迅猛,一些本来依赖欧洲货源的企业,转身就找上中国厂家。 而且,一些欧洲品牌资产贬值,中国企业开始趁机收购,不少国内企业凭借价格和产能快速上位,从配角变成了主供者。 但这场“馅饼”背后并没有那么甜。中国化工本身的产能已经够多了,出口一增加,价格又被压得更低。海运费在短短几个月暴涨,最后算下来,出口越多赔得越多。 更棘手的问题在于,高端技术依然被国外牢牢握着。欧洲关停的多是高成本、低附加值的装置,而先进催化剂、光学级塑料这些关键技术,中国仍然依赖进口。 目前中国化工的体量已是全球领先,从国企巨头到民营龙头,排名都在持续攀升。但总量大不等于强。 聚酯、PTA这样的传统产品占了主导,高端品种占比太低。技术上虽有突破,但真正决定竞争力的高端应用上短板仍在。 利润差距更是明显,大宗化工企业利润只有个位数,而专做特种化学品的企业利润能到两倍甚至三倍。这种结构问题,注定中国化工要在未来几年经历一次“变轨”。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真正的机会在于从成本竞争走向技术竞争,从“卖得多”变成“卖得值”。不管是并购海外资产、建设海外仓,还是加大对国产替代领域的投入,都是这条路上的关键一步。 中国化工已经坐稳全球舞台的前排,但接下来的考验在于,能否把这份规模优势真正转化成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否则,这波红利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全球化工大撤退,中国能接住这波红利吗? 2025年的化工圈有点反常,从德国到日
幕沧小澜
2025-10-22 18:55:16
0
阅读:292
用户16xxx57
实话实说,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