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欧盟果然扛不住了,一个电话打到北京,让中国给欧洲27国一个面子。10月21日,欧盟突然坐不住了,平时总端着架子的布鲁塞尔,这次主动拨通了中国商务部的电话,态度比以往软了不少。电话那头是欧盟委员会经济安全专员谢夫乔维奇,语气没了往常的硬邦邦,多了几分商量的意味。他盼着中方能“通融通融”,就近期中国加强稀土出口管控的事儿展开紧急磋商。 这事儿一出,立马让人想起那句老话: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欧盟这回低头,可不是偶然。稀土这东西,别看名字带个“稀”字,在现代工业里可是无处不在。从智能手机到战斗机,从电动汽车到风力发电,少了它,整个高科技产业链都得抖三抖。中国手握全球近八成的稀土产量,数据明摆着:2022年中国稀土出口占世界份额超过80%,欧盟90%的依赖度让它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布鲁塞尔这回放软身段,说白了就是被现实狠狠抽了一记耳光。过去十几年,欧盟总在高喊供应链多元化,结果呢?行动慢得像蜗牛爬。中国稍稍收紧出口,欧洲工厂就得停工待料。这不,谢夫乔维奇那通电话里透出的焦急,活脱脱演了一出“书到用时方恨少”。 稀土之争背后,是场赤裸裸的地缘经济博弈。中国加强管控,可不是无理取闹。国家安全、资源可持续性,哪一条不是正当理由?反观欧盟,总爱在人权、贸易上对中国指手画脚,轮到自家利益受损,立马换上一副商量口吻。这种双标玩多了,谁还买账? 数据显示,中国稀土储量虽丰富,但开采带来的环境代价不小。南方离子型稀土矿的提取过程,每吨产品耗水量高达千吨以上。中国这些年推动绿色转型,管控出口本就是合理之举。欧盟若真重视环保,早该投资替代技术,而不是等危机来了才喊救命。 回想2010年,中国短暂限制稀土出口,全球价格应声暴涨。日本、美国当时跳脚骂街,结果呢?逼出了他们自己的稀土回收项目。可欧盟呢?十多年过去,进展龟速。德国经济研究所报告显示,欧盟关键原材料自主率仍低于20%,这种战略短视,迟早要付代价。 谢夫乔维奇的“通融”请求,暴露了欧洲精英的焦虑。俄乌冲突后,能源危机还没缓过劲,又撞上稀土断供风险。欧盟委员会内部文件承认,若中国全面断供,欧洲汽车和军工产业可能瘫痪数月。这种脆弱性,可不是一通电话就能化解的。 中国这步棋走得妙。稀土管控不只是经济牌,更是外交杠杆。西方总怪中国“战狼外交”,可当他们自己陷入被动时,不也得乖乖坐下来谈?国际关系就是这么现实,实力说话,情怀靠边。 欧盟该醒醒了!总指望别人让步,自己却不愿深耕内功。法国、德国早该联合推动稀土回收和非洲资源开发,可项目资金年年缩水。数据显示,欧盟在稀土替代项目上的投资,还不到中国同类项目的三分之一。这种光说不练的毛病,迟早酿成大祸。 全球供应链不是过家家。中国管控稀土,反倒给世界提了个醒:单一依赖有多危险。美国、澳大利亚已在加速本土开采,欧盟若再磨蹭,下次危机来临时,连打电话的底气都没了。 读者们不妨想想,为什么每次都是中国出招,西方接招?这背后是几十年战略定力的差距。中国从1990年代就布局稀土产业链,欧盟却沉浸在“全球化永续”的美梦里。梦该醒了,现实从不等人。 谢夫乔维奇那软绵绵的语气,或许能换来一时缓和,但根治不了欧洲的“稀土焦虑症”。真正的解药在自己手里:加大研发、拓展来源、拥抱合作。总指望中国“给面子”,面子能给几次? 这场磋商不过是序幕。未来十年,资源争夺只会更激烈。中国手握王牌,欧盟若学不会自立,下次来的可能不是电话,而是破产通知书。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快报,快报! 欧盟果然扛不住了,一个电话打到北京,让中国给欧洲27国一个面子。1
世界风云
2025-10-22 18:49:04
0
阅读:889
渭河
拿出实际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