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几个没有批准将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的国家之一。 陈君石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总顾问,说的可不是随便观察的结论,咱们国家十年前就做过系统研究,证明规范处理的回收PET瓶,完全符合装食品的安全标准,但政策一直没给开绿灯。这背后不只是担心食品安全,更藏着循环经济转型时的深层难题。 就说广西梧州的国龙再生资源工厂吧,废塑料瓶得经过脱标签、打碎、融化这些28道工序,最后变成透亮的再生PET颗粒,纯度都到99.97%了,比食品接触材料的标准还高不少。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实验也测过,这么规范处理的再生PET,不管是化学物质迁移量,还是微生物这些关键指标,跟新塑料没区别。可尴尬的是,这么好的再生材料,只能用来做化纤、日化包装这些“次一等”的东西,没法用来装吃的。 这种“技术能做到、政策不让用”的情况,在全世界都少见。欧盟不光要求2030年PET包装里再生成分得占30%,还把再生塑料算进碳足迹里;美国FDA2009年就批了再生PET能装食品,现在可口可乐、百事都能把旧瓶子回收了再做新瓶子。但咱们国家现行的《食品接触用塑料树脂》标准,还没把再生塑料归到“允许用的”里头。 再生塑料用不了在食品包装上,也暴露了咱们塑料产业的矛盾。一方面,2022年咱们国家废塑料就有6000万吨,回收利用率才30%,比欧盟的52%差远了;另一方面,90%的再生塑料都做低端货,高端的还得靠进口。这么一来,每吨再生PET比新料便宜1500块,企业也没动力升级设备搞高端的。 更麻烦的是,现在的政策还催出了“灰色产业链”。正规企业没法合法做食品级再生塑料,有些小作坊就用没处理好的回收料做保鲜膜、一次性餐盒,反而更不安全。全国政协委员戴厚良也说,市面上已经有进口的含再生成分的食品包装了,形成了“政策管不着的循环”,这既让咱们自己的企业没竞争力,消费者也纠结,用吧怕不安全,不用好像也没别的选。 不过现在也有破局的苗头了。2024年两会的时候,戴厚良他们委员联名提建议,说让1两家龙头企业先试试做食品级再生塑料,用区块链技术盯着全流程,每一步都能溯源。广西梧州的再生新材料产业集群,也在搞“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模式,计划2025年建个每年能处理50万吨废塑料的智能生产线。 技术上也有新突破,华东师大的团队搞出了常温催化技术,能把混合废塑料一步变成高标号汽油,转化率超过95%;江西格林循环公司做的再生PP颗粒,还通过了美国FDA认证,都给苹果、宝洁供货了,这些技术让再生塑料能卖上价、用在高端地方。 要让再生塑料真能用起来,还得让老百姓信得过。2023年有个调查,68%的人支持用再生材料,但82%都担心“不安全”。这种顾虑得靠透明监管来打消,比如玛氏箭牌在中国卖的巧克力,碗盖是100%再生PET做的,包装上还写着“用回收瓶做的”,扫个码就能看到原料从哪儿来,这种“从瓶子到碗盖”能看见的流程,慢慢让大家放下心来。 还有年轻人也在推动变化,唯品会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带再生成分的环保商品卖得比之前多了127%,其中95后买的占63%,这种“愿意为绿色买单”的消费力,也逼着产业链跟着升级。 其实再生塑料要想“转正”能用在食品包装上,本质上就是要在安全、效率和可持续之间找到平衡。现在梧州工厂的再生PET颗粒,在显微镜下看着跟新料没区别,欧盟又用碳关税逼着中国企业升级,咱们躲不开这场绿色转型了。 陈君石院士说这话,不只是肯定技术上能做到,更是希望制度上能跟上,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从垃圾到餐桌”的循环真实现,这不仅是解决塑料污染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里该担的责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几个没有批准将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的
墨韵兰亭
2025-10-22 14:57:41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