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名人高马大的土耳其士兵,见志愿军战士董明德筋疲力尽,便想趁机弄死董明德,却不想董明德不是一般的志愿军战士…… 2023年山东某革命纪念馆的展柜前,92岁的董明德指着一把剪刀。 “就是这把,1950年11月,在朝鲜月浦里的冰河里剪的引线。” 老人的手指划过玻璃,眼神飘向远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寒冷的战场。 展柜里,剪刀旁的“二级英雄”勋章,在灯光下泛着冷光,那是他用命换来的荣誉。 1950年11月的朝鲜战场,月浦里大桥下的河水结着薄冰。 董明德脱棉衣时,战友小李拉了他一把:“班长,要不我去?”他拍了拍小李的肩膀:“我练过武,身子骨耐冻,你们在岸上接应。” 说完,他咬着剪刀,“扑通”一声跳进河里,冰冷的河水瞬间裹住了他。 刚游出几米,董明德就觉得腿像被冻住了,每动一下都钻心疼。 他想起小时候父亲教他的“憋气法”,深吸一口气,专注盯着桥梁支柱。 炸药引线被冻得发硬,他用牙齿咬着剪刀,一点一点剪断,手指早已没了知觉。 等战友把他拉上岸,他的嘴唇紫得发黑,却说“先检查引线,别漏了”。 半小时后,联合国军发现引线被剪,朝着志愿军发起进攻。 一名土耳其士兵端着枪冲过来,看到个子不高的董明德,直接扑了过来。 士兵人高马大,单手就把董明德按在雪地里,另一只手去摸腰间的匕首。 董明德急中生智,用膝盖顶向对方小腹,趁士兵吃痛,翻身锁住他的脖子。 雪地里,两人滚作一团,董明德的脸被冻得没了知觉,却死死不松手。 他想起父亲说的“锁喉要狠,不然反被制”,双手越收越紧。 土耳其士兵挣扎着,指甲抠进董明德的胳膊,留下几道血痕。 直到士兵没了动静,董明德才松开手,瘫在雪地里,大口喘着粗气。 这场战斗前,董明德刚完成抓“舌头”的任务。 为了不暴露身份,他带着全班战士,换上南朝鲜士兵的军装。 出发前,他特意教战友几句简单的朝鲜语:“万一被问,别露馅。” 在山谷生火时,美军巡逻兵果然过来呵斥,他假装听不懂,趁机活捉了一个。 董明德的功夫,是从小练出来的。 父亲是山东当地的拳师,从他6岁起,每天天不亮就教他扎马步。 “练拳不是为了逞强,是为了在战场上能活下来,能保护战友。”1947年参军后,他把格斗技巧教给战友,班里的战士个个能打。 战争结束后,董明德回到山东,被分配到地方工作。 每逢新兵入伍,他都会去部队,教新兵格斗技巧,讲月浦里的战斗。 “在战场上,不仅要勇敢,还要会用巧劲,才能以弱胜强。” 他还把那把剪引线的剪刀珍藏起来,说“这是战友们一起拼过的见证”。 如今,董明德已经92岁,身体还算硬朗,每天都会看军事新闻。 孙子常缠着他讲战斗故事,他总会指着勋章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 纪念馆邀请他参加活动,他都会去,想让更多人知道志愿军的故事。 那把锈迹斑斑的剪刀,那枚闪闪发光的勋章,成了他一生的骄傲,也成了后人铭记历史的信物。 每次说起月浦里的冰河,董明德还会下意识搓搓手。 “那水真冷啊,可一想到能保住大桥,能让战友们顺利反击,就不觉得冷了。” 老人的眼里闪着光,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和战友们并肩作战的场景。 那些在战场上的生死时刻,早已刻进他的骨子里,成为永不褪色的记忆。 参考资料: 抗美援朝特等功臣董明德隐藏功名51年——烟台人民政府网.2024-03-20
最初拟定开国上将名单里,原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建安名列前位,而最后下
【6评论】【44点赞】
发财羊
致敬我们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