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刘峙在香港落魄,听闻蒋介石在台复职,便发去祝贺电报,谁知蒋介石却勃然

自由的吹海风 2025-10-22 10:36:24

1950年,刘峙在香港落魄,听闻蒋介石在台复职,便发去祝贺电报,谁知蒋介石却勃然大怒,下令道:“立即免去他所有职务!” 蒋介石的怒火,并不仅仅因为这封电报。当他看到“刘峙”这个名字时,眼前浮现的,是徐州战场上灰飞烟灭的五十多万大军。 那场决定性的战役,彻底断送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而总指挥,正是刘峙。 但这个刘峙,曾是国民党军中最耀眼的人物。 刘峙是江西吉安人,出身极其凄苦。不满周岁,父亲就与地主争执时被活活打死,母亲带着他两度改嫁。 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刘峙过早地体会了世间冷暖,也磨砺出他极强的攀附和钻营本能。 1907年,刘峙弃笔从戎,考入军校。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1924年,他经黄埔军校总教官何应钦的介绍,见到了蒋介石。 1927年“四一二”政变,刘峙坚定地站队蒋介石,为其冲锋陷阵,由此赢得了蒋介石的绝对信任,被视为心腹。 此后,刘峙官运亨通,一路高升至二级陆军上将,还兼任河南省主席。 在蒋介石麾下的“五虎将”(陈诚、顾祝同、蒋鼎文、卫立煌、刘峙)中,刘峙一度被排在首位。 军中人人羡慕,称他为“福将”,似乎好运永远伴随着他。 然而,这份“福气”,在1936年戛然而止。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 国民党高层瞬间分裂。军政部长何应钦,也就是刘峙的恩师,力主“讨伐”,甚至准备轰炸西安。 这个举动,无异于是要置蒋介石于死地。 此时,刘峙正手握重兵驻扎在徐州。他接到了何应钦的命令,让他集结部队,从洛阳逼近西安,武力“救蒋”。 刘峙陷入了人生最大的一场豪赌。一边是他的恩师何应钦,一边是被扣押、生死未卜的蒋介石。 刘峙选择了前者。他立刻调动部队,摆出了进攻西安的架势。 这一举动,在蒋介石看来,就是赤裸裸的背叛。刘峙赌的是何应钦能上位,而他自己则能“再进一步”。 但他赌输了。 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在宋美龄的陪伴下,乘专机返回洛阳。 刘峙得知消息,惊慌失措,赶紧带着人马跑到机场,组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命人挥舞小旗,高喊:“欢迎校长胜利归来!” 飞机停稳,蒋介石阴沉着脸走下舷梯。他看着眼前这个“福将”,冷冷地下令:“马上把旗子放下,不许喊口号。” 蒋介石为人狭隘,最恨背叛。那一刻,刘峙的“福运”就已经到头了。 虽然碍于抗日大局,蒋介石没有立刻清算他,但这份猜忌的种子已经埋下。 到了解放战争,蒋介石再次“重用”刘峙,将徐州剿总总司令的重任交给了他。 这与其说是信任,不如说是一次最后的考验,又或者是一个甩锅的陷阱。 结果,这位早已失去信任、也可能根本不具备指挥大兵团作战能力的“福将”,在徐州(淮海战役)一败涂地,葬送了蒋介石最后的精锐。 国民党败退,刘峙深知自己既有西安事变的“前科”,又有徐州惨败的“战绩”,根本不敢去台湾见蒋介石。 他带着家人逃到了香港。 于是,便发生了1950年那一幕。他试图用一封祝贺电报试探蒋介石的态度,结果换来了一纸免职令,彻底被抛弃。 走投无路的刘峙,最后带着家人远赴印度尼西亚定居。 直到1953年,风声渐息,蒋介石才准许他回到台湾,给了他一个“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的虚职。 这位曾经的“五虎上将”之首,晚年再无任何权势,在台中市过着极其平淡安宁的生活。 1971年,刘峙在台湾病逝,终年79岁。 【消息源自:《湖北档案》2004-04-15——《第25号战犯“黄埔福将”刘峙》】

0 阅读:49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