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多晶硅产能停产调查:光伏去产能序幕拉开?

新浪财经 2025-10-21 14:56:21

供需失衡的光伏产业,正在价格触底与政策驱动的双重作用下,艰难探寻新的平衡点。据SMM消息,受近期政策会议及丰枯水期电价调整影响,中国西南地区部分多晶硅生产基地已逐步降低原料投放量,预计在10月底至11月初实现全面停产,涉及年产能约32万吨。

若该减产计划属实,将相当于中国已建成多晶硅总产能的近十分之一。在光伏行业深陷价格战与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西南地区的停产计划,是否意味着光伏去产能的序幕已经拉开?

根据SMM从多个渠道获悉,西南地区多晶硅减产已经启动。该地区停产的主要诱因是丰枯水期电价差异带来的成本压力。作为中国水电资源富集区,西南地区在枯水期电价显著上涨,大幅推高了多晶硅这一高耗能产品的生产成本。停产将分阶段推进,从“逐渐减少原料投放”开始,最终实现全面停工。这种渐进式安排,既考虑了生产工艺的连续性,也反映出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艰难抉择。

西南地区停产消息传出的同时,中国多晶硅行业正面临严峻的产能过剩局面。据硅业分会数据,中国内地多晶硅已建成产能高达350万吨,而预计2026年全球需求仅约150万吨,产能过剩率超过一倍。库存积压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中信建投证券研报显示,当前硅料环节总库存预计在40–50万吨,处于历史高位。

产能过剩直接导致价格大幅下跌。多晶硅价格从2022年高点一度跌至2025年7月的3.4万元/吨左右,虽后续反弹至5.2万元/吨,但仍低于多数企业的生产成本线。

若西南地区32万吨产能停产计划落实,将对光伏产业链带来结构性影响。短期来看,减产有助于缓解市场供需矛盾,遏制价格持续下行,推动产业链价格逐步企稳回升。

2024年以来,光伏行业多次被列为“反内卷”的重点领域。2025年7月,人民日报相关文章及中央财经委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光伏行业反内卷进程显著加快。政策主要从两方面推进:一是整治低于成本价销售行为,二是淘汰落后产能。在《价格法》的约束下,低价倾销行为得到初步遏制。

2025年9月16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硅多晶和锗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征求意见稿),大幅收紧多晶硅能耗标准。新国标规定棒状硅1/2/3级综合能耗分别为5/5.5/6.4kgce/kg,较此前流传版本更为严格。现有企业须满足3级标准,新建或改扩建企业则需达到2级标准。交银国际证券估计,新国标正式实施后,中国多晶硅有效产能可能从350万吨降至约240万吨,降幅约31.4%。相关政策将于2026年底开始执行,为行业预留了12个月的过渡期。

多晶硅产能调整是光伏行业“反内卷”进程的关键一环。高成本产能的退出,将为先进产能释放市场空间。协鑫科技、通威股份等头部企业因符合更严格的能耗标准,其市场地位有望进一步巩固。

1 阅读: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