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江姐儿子定居美国,记者问他为何不回国?他的回答很现实 江竹筠出生于四川自贡一个普通农家,早年随母投奔重庆舅舅,接受教育后投身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进入重庆中国公学附属中学,积极参与地下工作。1943年,她与彭咏梧假扮夫妻开展情报传递,两人两年后正式结婚。1946年4月,江竹筠经历难产,通过剖腹产生下儿子彭云。那时重庆地下党形势严峻,彭咏梧负责武装斗争。 1948年1月,彭咏梧在组织行动中牺牲,江竹筠悲痛中接替其职责,深入华蓥山区领导游击。半年后,她因叛徒出卖被捕,关押渣滓洞监狱。狱中遭受严刑,她坚贞不屈。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与难友从容就义,年仅29岁。牺牲前,她写下托孤信,将两岁多的彭云交给彭咏梧前妻谭正伦,嘱托儿子长大后继承革命事业,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这封信成为彭云一生的精神指引,也承载了江姐对后代的殷切期望。 谭正伦接到托孤信后,冒险赶到重庆,从战友处接走彭云。那时国民党搜捕烈士子女,她带着彭云和自己儿子四处躲藏,风餐露宿。1949年解放后,谭正伦得知江竹筠夫妇双双牺牲,继续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物资匮乏的年代,她省吃俭用,早起生火煮粥,总让孩子们多吃一口,自己只喝汤水。精神上,她不隐瞒彭云身世,常讲父母革命故事,激发他自立自律。 彭云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三岁多时才完全明白父母已故。他上小学时,背着布书包走泥路,从不因烈士遗孤身份自傲。课堂上成绩拔尖,积极参加活动,当选学生干部。同学回忆,他低调谦和,从不炫耀家世。谭正伦的含辛茹苦,让彭云养成坚韧性格,也让他懂得责任的分量。1965年,彭云以四川省理科状元身份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那年他19岁,录取通知书到手后,他继续埋头学习,没有丝毫松懈。 大学期间,彭云主修计算机相关专业,每天清晨操场跑步,图书馆伏案到闭馆。1970年毕业,他分配到沈阳一家工厂担任技术骨干。车间里,他戴护目镜调试机器,油污沾手,却总能高效解决问题。工作三年后,1973年彭云与大学同学易小冶结婚。易小冶毕业于北京大学,两人志趣相投,婚后在北京安家。彭云调入研究所,继续深造技术。那时国内科研条件有限,但他踏实肯干,逐步成为骨干。1977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彭云考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专业攻读硕士。入学后,他骑车往返校园,钻研算法和编程。毕业后,他短暂从事应用研究,但对前沿知识的渴求让他关注公派留学机会。1980年,彭云入选首批公派留学生,前往美国马里兰大学深造。那一刻,他已34岁,带着对学术的追求踏上新征程。这段经历标志着他从国内技术岗位向国际舞台的转变,也为后来定居埋下伏笔。 抵达美国后,彭云迅速适应环境,先获硕士学位,后继续攻读博士。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系实验室设备先进,他专注于人工智能和算法研究。1984年博士毕业,他留校任助理教授,逐步升至系主任。办公室里,他审阅学生论文,指导项目,发表多篇国际期刊文章。1987年,彭云携初步成果短暂回国,在中科院软件所工作数月。那里,他召集团队讨论方案,但设备简陋,数据处理滞后,研究难以深入。国内计算机领域尚处起步阶段,资金和资源不足,让他感受到差距。权衡后,他返回美国,继续学术生涯。家庭方面,儿子彭壮壮初留国内,由外公外婆抚养,在北京完成小学和中学教育。彭壮壮天资聪颖,曾获全美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奖项。高二时,全家团聚美国,彭云夫妇支持儿子适应新生活。定居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科研环境、家庭稳定和事业发展的综合结果。彭云未加入美国籍,坚持中国身份,这点在后来采访中反复强调。 彭云的定居选择引发国内热议,有人认为作为烈士之子,他应回国效力,继承母亲遗愿。批评声音认为,这违背江姐期望,甚至有恶意评论。但彭云保持低调,继续教学和研究。他在课堂讲解计算机原理,培养多名中国学生,其中不少人学成归国创业。这间接为国家科技注入活力。2008年,彭云回北京探亲,接受央视记者采访。记者直问为何不回国,他平静回应,已到晚年,本想做出成绩携成果归来,却尚未实现。为国家贡献少,但从未做过对不起祖国的事。谈及母亲遗愿,他坦言只完成一半。江姐希望儿子为共产主义奋斗,他虽身在海外,却保有中国心。采访后,舆论转向理解,许多人认可爱国不限于地域,只要心系故土,不危害国家,即是中华儿女。彭云的回答接地气,避开空洞说教,直面现实困境,赢得共鸣。这也反映时代变迁,改革开放初期,不少学者海外积累经验,后续回流人才增多。
烈士江姐儿子定居美国,记者问他为何不回国?他的回答很现实 江竹筠出生于四川自贡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10-20 19:49: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