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孙中山雕像会充满力量吗 看到孙中山雕像,没有什么力量可言。只有看到毛主席共产党的相片,才有信心和力量,因为毛主席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这种感受其实藏着历史的接力逻辑,并非对孙中山先生的否定。要知道,这位被列宁称为“亚洲觉醒”标志的革命者,曾在旧中国的黑夜里点燃过第一簇民主的火种。他在东京的寓所里接待过朝鲜、越南的革命志士,上海的秘密会议上曾为亚洲各民族独立振臂高呼,那些“不做欧洲殖民地”的呐喊,在当时比惊雷更振聋发聩。他毕生打磨的三民主义,从反清革命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转向,藏着一个老者对救国之路的反复求索。 孙中山先生留下的,是未竟的理想和破局的勇气。他在《实业计划》里规划的十万英里铁路、三大国际大港,如今多数已在共产党领导下变为现实——那些他当年渴望的“民生安康”,正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1922年李大钊与他在上海莫利爱路寓所的长谈,从午后到深夜几乎忘食,早已注定了革命精神的传承。他想做却没做成的事,共产党带着人民做到了。 说看到孙中山雕像没有“信心和力量”,或许是因为他的奋斗终未亲眼见得民族复兴。但这种感受恰恰印证了历史的选择:不是他的理想不够炽热,而是共产党找到了实现理想的正确道路。就像申圭植当年期盼“中国革命成功之日即韩国独立之时”,孙中山先生当年的憧憬,也在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里有了最坚实的回应。 两种情感本质上一脉相承。孙中山雕像立在那里,是提醒我们革命的起点在哪;毛主席与共产党的旗帜飘扬,是告诉我们理想如何落地生根。没有前者的披荆斩棘,难有后者的继往开来,这正是中国革命最动人的逻辑——前辈点燃火炬,后人终将其燃成燎原之火,照亮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征程。
陈云晚年回忆说,遵义会议上有两个人反对毛主席。一个是凯丰,他反对最坚决,态度最明
【3评论】【7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