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成想,董明珠小姐那句“绝不用一个海归派”的争议言论,这几天因为闻泰科技的遭遇,居然再次“封神“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闻泰科技为了从手机代工转型半导体,砸了大价钱收购了荷兰的安世半导体,本来是想一步到位掌握核心技术,但谁能想到,收购刚完成没多久,荷兰方面就来了一个“冷处理”,直接冻结了公司在当地的股权。 这一下,闻泰科技手里的关键资产和岗位控制权,几乎都被卡在了别人手里,瞬间成了“别人家的玩具”,想用都不行。 你可能会觉得,这只是国际投资里常见的小插曲,有点波折没什么大不了。但仔细一看,问题可就大了。 闻泰科技本来想靠收购拿到核心技术,但收购背后的“可控性”问题暴露得一览无余,关键岗位不在自己手里,核心资产不在自己手里,风险几乎被无限放大。 于是,董明珠当年的那句“绝不用一个海归派”被重新拿出来解读。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她说的不是针对学历或者海外经历,而是强调企业核心岗位和关键资产的掌控力。 简单说,如果一个公司的关键位置交给外面的人,尤其是和企业文化、战略决策不完全匹配的人,哪怕他能力再强,也可能在关键时刻让企业陷入被动。 董明珠的逻辑就是宁可慢慢培养自己人,也不要把命脉交给不完全可信的外部力量。这一观点在闻泰科技事件后,看起来就像是提前“预言”了一样。 再具体一点说,闻泰科技这次的遭遇其实暴露了几个问题。第一,海外收购本身带有政治、法律、监管等多重风险。 你以为只是买个公司那么简单,但其实背后牵扯到国家政策、当地法规甚至国际关系,一旦任何环节出现偏差,你的投资可能瞬间被冻结。 第二,核心岗位的不掌控,意味着一旦遇到外部干预,公司就可能失去决策权和运营权,这种情况下,钱再多、资源再好,也救不了自己。 第三,企业文化和忠诚度的问题,如果关键岗位被外来力量占据,企业战略执行效率可能直接打折,长远来看很难形成稳定的竞争优势。 所以闻泰科技的这次事件,其实给整个行业敲了一个响亮的警钟:在做战略投资和海外收购时,可控性永远比眼前的技术和资源更重要。 你手里有再多的芯片技术,如果关键岗位不稳,核心资产不在自己手里,整个公司都可能成为别人眼中的“提款机”,哪怕收购的钱花得再漂亮,也可能因为一个政策、一个法律条款或者一场国际风波,被迫停滞、冻结甚至倒退。 这也让人重新理解董明珠当年的思路。在传统观念里,海归派背景光鲜、能力突出,好像天生就是企业需要的人才。但董明珠更看重的是忠诚度、企业文化契合度以及对战略的执行力。 换句话说,她关心的不是你在国外学了什么、拿了多少高薪,而是关键时刻你能不能站在企业这边,守住最核心的东西。 这种理念在闻泰科技事件之后,显得格外有说服力,如果关键岗位落在外来力量手里,任何“能力”都可能在危机时刻失效。 这件事还给企业投资者和管理者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提醒,海外收购要看得更远,不仅仅是技术和市场,更重要的是控盘力。 控盘力体现在公司对关键岗位的掌控,对核心资产的控制,以及对战略执行的决策权。这些看似细节,但却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底层逻辑。 闻泰科技这次的“被卡”,就是因为忽略了这个底层逻辑,而董明珠的言论,恰恰提醒了整个行业,宁可慢慢培养自己的团队,也不要把企业命脉交给外人。 从整个事件来看,闻泰科技未来能否翻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快速调整内部结构、强化核心岗位的控制力,同时做好对外收购的法律和政策应对措施。 对其他企业来说,这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钱多不等于安全,资源丰富不等于掌控,关键岗位和核心资产的可控性,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所以啊,董明珠这句“绝不用一个海归派”,看似争议,其实是企业战略层面的深度洞察,忠诚、可控、稳妥,这才是企业在复杂环境下立足的根本。 闻泰科技事件让这个观点再次“封神”,也让行业所有人重新审视一个老问题,在全球化的投资布局里,真正重要的不是你能拿到多少技术,而是你能掌控多少命脉。
美国又出新限制,不许向中国出口高端光刻胶,TCL立马终止1.2万吨进口订
【15评论】【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