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当“天宫号”使用全中文界面的时候,外网多少媒体在讥讽我们“自我封闭”、

赵财苗 2025-10-20 15:49:32

曾几何时,当“天宫号”使用全中文界面的时候,外网多少媒体在讥讽我们“自我封闭”、“缺乏国际视野”。但是,当中国稀土限制政策需要外国使用者必须使用中文写申请的时候,还必须使用WPS文档格式,外网媒体好像没有多少人瞎叨叨。 ​1,中国空间站天宫操作界面全部采用中文,包括显示器、标识牌和操作面板,以及相关的技术文件、操作手册,天地协同程序和故障处理预案也使用中文编写。因为中国空间站完全是我国独立自主建造运营的,中国人设计的空间站当然要用中文。 2,商务部2025年第61号公告明确要求,稀土申请的境外申请人在申请两用物项出口许可时,必须用中文提交有关文件,并采取金山办公软件的WPS格式。 上面第1个例子是说我自己做的天宫号太空站,使用母语中文当然是我自己说了算。 上面第2个例子是告诉你,你要申请使用中国生产的稀土就要按照中国的要求办事。 这一前一后的反差,把某些外媒的双标嘴脸扒得明明白白。当年天宫刚露脸,西方媒体就集体炸了锅,“中文不通用”“阻碍国际合作”的论调铺天盖地,仿佛不用英语就是犯了天条。可他们偏偏忘了,国际空间站从头到尾用的都是英语和俄语,怎么没人说美俄“自我封闭”?本质上,他们就是见不得中国不用他们的规则,更接受不了曾经的“标准制定者”身份被动摇。 更讽刺的是,这些人连基本的航天常识都不顾。航天操作容不得半分延迟,母语反应速度比外语快0.3秒,这0.3秒在故障处置时可能就是生死之别。英国一位退休工程师都看得通透,中国科学家全用中文研发,设备界面自然该配中文,硬要改用外语才是反常识的傲慢。那些嘲讽声,说到底就是对中国自主技术突破的酸葡萄心理。 风水轮流转,稀土新规一出来,曾经的尖酸刻薄全变成了沉默。不是外媒突然懂礼貌了,是他们背后的企业根本不敢炸毛。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38%,分离提纯产能却占90%以上,从新能源汽车电机到手机芯片,几乎没有高端制造业离得开这东西。德国大众的电动车生产线,日本丰田的混合动力系统,哪样不要中国稀土撑着?真要是闹僵了,停供几周就得停产,谁也扛不住这损失。 要求用中文和WPS更是戳中了要害。过去国际经贸文件默认英文,办公软件非微软即谷歌,中国企业常年得跟着别人的规则转。现在反过来,想拿稀土就得学中文,想提交申请就得装WPS,这哪是“刁难”,分明是标准话语权的正常回归。有意思的是,新规出台才半个月,海外版WPS下载量就涨了270%,不少外企还专门请了中文老师,曾经的“通用标准”眨眼就成了“必须适应”。 这两件事藏着同一个道理:规则从来都是实力说了算。当年美国拒绝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逼着我们自己搞天宫,现在天宫成了太空唯一在轨的空间站,外国宇航员要想来,还得乖乖学中文认汉字。过去稀土卖成“白菜价”,我们没资格谈规则,如今掌握了产业链核心,自然有底气定规矩。英语所谓的“通用地位”,本就是殖民时代强推的结果,从来不是什么天经地义的“自然标准”。 那些外媒的沉默已经给出了答案:当中国既能造得出自己的空间站,又能攥得住别人的“工业维生素”,所谓的“国际视野”说辞就成了笑话。中文登上太空,是技术自主的底气;中文走进外贸文件,是产业强势的证明。往后啊,这样的“规则反转”只会越来越多——毕竟,实力够硬,自己的语言和标准,就是新的国际规矩。

0 阅读:0
赵财苗

赵财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