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任期一到,那个撒谎的荷兰部长卡雷斯曼,态度彻底软了!他前脚刚裁掉CE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0-20 15:07:44

10月29日任期一到,那个撒谎的荷兰部长卡雷斯曼,态度彻底软了!他前脚刚裁掉CEO张学政,后脚就被欧美车企(AAI、ACEA)的‘断供’警告吓破了胆!   这位自称"任期内从未和美国人说过话"的官员,在10月29日即将卸任前突然对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下狠手,不仅冻结了这家公司在全球的资产,还强行解除了中国籍CEO张学政的职务。   更绝的是,他前脚刚在媒体上拍着胸脯说"荷兰完全是自主决策",后脚就被荷兰法院公开的文件狠狠打了脸,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美国早在今年6月就明确要求荷兰"必须替换安世半导体的中国籍领导层",不然别想让这家公司从美国的"实体清单"中获得豁免。   卡雷斯曼可能觉得,在自己任期最后几天搞这么一出"政治投名状",既能跟美国主子表忠心,又能在荷兰国内树立"强硬捍卫国家安全"的形象。   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如意算盘刚打响,就被现实狠狠砸了场子,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和美国汽车工业协会(AAI)紧接着发出"断供警告",直截了当地说如果安世半导体的芯片供应问题解决不了,欧洲和美国的汽车生产线可能在几周内就瘫痪了。   说到这"断供警告",背后其实藏着一场不小的产业地震。安世半导体这家公司,虽然不像ASML那样握着光刻机的核心技术,但在汽车芯片领域的地位可是"隐形冠军"。   全球每三辆汽车里,就有一辆装着安世生产的功率半导体和小信号组件,奔驰、宝马、大众这些欧洲车企更是它的老客户。更   关键的是,安世半导体的生产体系是"欧洲设计+中国制造"的模式,产品的终端封装测试环节80%都在中国完成,东莞工厂承担了全球70%的小信号组件出货量,而中国供应的镓金属,更是支撑它生产先进功率半导体的关键原材料。   中方在10月4日采取的反制措施,精准掐住了安世半导体的"七寸",中国商务部宣布禁止安世半导体在中国境内的子公司及分包商出口特定成品元器件和组件。   这就意味着,就算荷兰政府强行"接管"了安世半导体的总部,也只能拿到一个没产能、没原材料的"空壳公司"。   欧洲车企的供应链部门很快发现,仓库里的安世芯片库存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可重新找替代供应商至少要几个月时间,这在汽车行业"零库存"的生产模式下,几乎是扛不住的。   卡雷斯曼想用"国家安全"的幌子掩盖自己的政治投机行为,可他的辩解在法庭文件和产业现实面前根本站不住脚。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公开的文件显示,美国官员早在今年6月就跟荷兰外交部接触过,明确要求替换安世半导体的中国籍CEO。   而荷兰政府在9月30日宣布"接管"安世半导体的时间点,正好是在美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的第二天,这种"无缝衔接",很难不让人怀疑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交易。   更讽刺的是,卡雷斯曼所属的斯霍夫政府早在今年7月就垮台了,现在荷兰是看守政府状态,众议院选举定在10月29日。在这个敏感时期,卡雷斯曼选择对安世半导体下手,很难不被解读成想通过"对华强硬"为自己所在的政党拉选票。   可他明显低估了欧洲车企的反应速度,ACEA在10月16日发布的公告里,不仅警告了断供风险,还隐晦批评了荷兰政府的决策,说这"严重破坏了全球产业链的稳定"。这种来自企业界的压力,让卡雷斯曼的"政治表演"瞬间变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荷兰政府现在面临的困境,本质上是在中美博弈中"选边站"的必然结果。   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科技发展,这几年不断胁迫荷兰在半导体领域对华采取限制措施,从禁止ASML向中国出口EUV光刻机,到要求荷兰政府干预中资企业运营,手段用尽了。   而荷兰作为高度依赖高科技产业出口的国家,既想抱美国的"大腿"换安全保障,又舍不得中国市场带来的经济利益,这种矛盾心理在安世半导体事件里暴露得一览无余。   安世半导体事件的影响已经开始在全球产业链中扩散,除了汽车行业,消费电子、工业自动化等领域也开始感受到压力,安世半导体生产的小信号二极管和逻辑IC,是这些行业的基础元件。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一事件可能加速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去中国化"和"区域化",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可能会把产能分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无疑会推高生产成本,还会延缓技术创新的步伐。   对荷兰来说,这起事件是个深刻教训。长期以来,荷兰在半导体领域的优势建立在开放的全球产业链之上,可美国的政治干预正在破坏这种优势。   如果荷兰不能在中美之间找到平衡的道路,其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力可能会在这场博弈中逐渐丧失。而对中国来说,这起事件再次证明,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主动权,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0 阅读:326
御史流芳悠久

御史流芳悠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