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台上,一张年轻稚嫩的面庞,却肩扛中将军衔,着实令人惊叹,不禁让人感叹,时势造就了英雄啊!这位将军便是“万岁军”38军政委刘西元。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年轻中将的军旅生涯,竟是从一个连步枪后坐力都顶不住的“小不点”开始的,1931年,红军队伍经过刘西元的老家江西吉安。 年仅14岁的他,因为家里实在穷得揭不开锅,跑去报名参军,接兵的班长上下打量着这个又黑又瘦、个头还没枪高的孩子,直摇头,担心他这小身板上了战场就是个累赘。 但刘西元眼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让班长最终还是心软了,把他留在了少年先锋队。 刚入伍的日子确实难熬,队列训练,他总比别人慢半拍,练习投弹,手榴弹扔出去没几米远,最要命的是实弹射击,步枪巨大的后坐力,每次都能把他震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引得周围老兵一阵哄笑。 可这孩子就是有股倔劲,摔倒了不哭也不闹,拍拍屁股上的土爬起来接着练,胳膊被震得又青又肿,也咬着牙一声不吭。 他的执着和机灵,很快被上级看在眼里,没多久就把他调到瑞金红军学校,当了一名通讯员,这份工作,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红军学校,他每天穿梭于各个课堂和训练场之间,看着学员们学习战术、研究地图,心里那团渴望知识的火苗被重新点燃了。 白天送完文件,他就偷偷扒在教室窗外蹭课,晚上等别人都睡了,他点着昏暗的煤油灯,一遍遍地抄写课堂笔记,琢磨沙盘上的战术推演。 他的勤奋很快就出了名,连校长朱德都知道了有这么一个爱学习的“小鬼”,命运的转机在1934年悄然降临。 那年,朱德到学校视察,无意中看到了正在操场边上比划战术动作的刘西元,当他得知这个小通讯员凭着旁听和自学,军事理论水平已经不输给正式学员时,十分欣赏。 正是这次偶然的相遇,让刘西元被破格录取为正式学员,他的人生,从此踏上了从士兵到将军的快车道。 从红军学校毕业后,刘西元就像一把开了刃的尖刀,迅速在战场上崭露头角,湘江战役,他带着一个30人的收容队,在敌人眼皮子底下钻进密林,硬是把200多名失散的红军战士带回了部队,全军上下对他刮目相看。 平型关伏击战,他是第一个跃出战壕,带头冲向日军运输队的指挥员,解放战争时期,他已经是第四野战军的主力军副政委,跟着部队从白山黑水一直打到西南边陲。 真正让他名扬天下的是朝鲜战场,作为第38军政委,他和军长梁兴初搭档,指挥部队在冰天雪地里与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殊死搏斗。 第二次战役中,38军穿插三所里、血战龙源里,像一把钢钳死死扼住了敌人的咽喉,为整个战役的胜利立下了头功。 战后,彭德怀总司令在嘉奖令的末尾,激动地写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三十八军万岁!”从此,“万岁军”的威名响彻全军。 当时间回到1955年的授衔仪式,朱德元帅走到刘西元面前,脚步明显放缓了,他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中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伸手轻轻碰了碰他肩上那崭新的将星,感慨万千。 二十多年前瑞金那个瘦弱的通讯员,如今真的成长为共和国的栋梁之才,这一刻,闪光灯亮起,定格了这跨越二十年烽火岁月的历史瞬间。 授衔仪式结束后,刘西元并未沉浸在荣誉之中,他的人生,似乎永远在冲锋的路上,他先后担任总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副政委等要职,继续为军队的建设发光发热。 即便是离休后,他依然心系家乡和部队的发展,2003年,这位从江西农家走出的“娃娃脸”将军在南京逝世,享年86岁。 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时势造英雄”,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出身平凡的年轻人,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奋斗,最终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 看着刘西元将军的经历,真是让人心生敬佩,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正是无数像他一样的人,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铺就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主要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3年10月30日——“万岁军”政治委员刘西元中将
1955年,授衔的时候,元帅由11人调到了10人。大将由原来的22人压缩到了10
【11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