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螺旋桨进化史:为啥百年前“推”着飞,现在改“拉”着飞? 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早年的B-36洲际轰炸机,螺旋桨都装在尾巴上“推”着飞机跑;可如今不管是教练机、运输机,还是农用螺旋桨飞机,桨叶全都挪到了机头“拉”着飞。 这一百多年的变化,不是随便改改,是人类航空技术,不断平衡的结果。 最早选“推式”,是有现实考量的。莱特兄弟觉得,螺旋桨放后面,能避免打乱机翼前方的气流,让飞机飞得更稳,结构设计也更简单,早期风洞实验也支持这个想法,没有前置螺旋桨挡着,气流顺着机翼走,阻力确实小。 到了一战,这设计还帮了大忙,那时候没发明机枪同步机构,要是螺旋桨在前面,机头机枪开枪很容易打坏桨叶;把桨叶放后面,机头就能直接对准敌机开火,英国的E.Co D.H.2战斗机就是这么干的。 可“推式”的问题很快就暴露了。螺旋桨在尾巴,会被机翼、机身产生的乱流“搅扰”,推力会打折扣,还会带来震动和噪音,时间长了甚至会让零件受损。起飞时更麻烦,前轮溅起的尘土、小石子,很容易被后置螺旋桨吸进去,打坏叶片不说,还可能让发动机出故障。 就像B-36轰炸机,它的后置发动机因为气流不畅,冷却效果差,1950年就出过一次事故——发动机过热起火,机组被迫弃机时还弄丢了核弹。 转折点出在1915年,荷兰工程师安东尼·福克发明了机枪同步机构:让机枪射击的节奏和螺旋桨转动的速度配合,子弹能精准地从桨叶间隙穿过去。 这下螺旋桨放前面也不怕“打桨”了,前置布局的优势也显出来了。 螺旋桨吹向机翼的气流,能让飞机获得更多升力,尾翼操控也更灵活;机头装发动机,重心靠前,飞机像飞镖一样好平衡,就算失速也容易调整; 而且发动机直接对着前方来的气流,冷却效果比放后面好不少。到二战后期,“拉式”布局就成了螺旋桨飞机的主流。 当然,“推式”也没完全消失。现在很多无人机的螺旋桨、航天器的喷气推进,本质上还是“推”的原理,只是动力更高效了。 从“推”到“拉”,再到现代的推进技术,航空领域从来没有绝对的“最好方案”,更多是工程师根据技术条件,不断试错、找平衡的过程——而这,正是航空技术一步步进步的关键。
陈云晚年回忆说,遵义会议上有两个人反对毛主席。一个是凯丰,他反对最坚决,态度最明
【3评论】【6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