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高丽人不感冒,对高丽人进贡的物品不感兴趣,而且总是以警惕的目光注视着他们。高丽曾向大宋进贡一批钱物,但其行文上却只标某年某月。苏轼看到后很不高兴,他认为高丽向宋朝称臣,而不用大宋年号,这是很不应该的,因而这也是不能接受的。后高丽使者改为当时宋朝的年号“熙宁”后,才得到了苏轼的认可。 在苏轼为杭州通判时,高丽王子派使者来祭杭州亡僧。期间其使者又持其国母二金塔,云祝两宫寿。那么,这份寿礼要不要接受呢?苏轼认为不能接受。苏轼是这样考虑的:高丽已经有很长时间不入贡了,同时也失去了被给予厚赐的机会。他们想来朝贡,但又不知道朝廷待之厚薄。故而因祭亡僧而行祝寿之礼。若受而不答,将生怨心;受而厚赐之,正堕其计。最好的做法是朝廷不过问,让地方上以礼却之。因为若按往年惯例,吴越七州只是接待这样的高丽使者就要花一大笔钱,这不是劳民伤财吗?为什么总要给他们这种优待呢?苏轼认为,高丽人所谓进贡,就是想用小饵钓大鱼,这也是他们一贯的做法。 苏轼为礼部尚书时,高丽使者持书单来朝,请求宋朝赐予他们一批书。苏轼一看就皱起了眉头:高丽人会不会别有用心?当时高丽人首鼠两端,他们会不会转过身来为辽国提供信息和情报?苏轼的意见是坚决不准。苏轼说:“汉东平王请诸子及《太史公书》,犹不肯予。今高丽所请,有甚于此,其可予乎?”在这里,苏轼使用了一个典故。汉成帝时,汉宣帝之子东平王请朝廷赐予包括《太史公书》在内的一批书,朝廷不允,其理由是,“《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这类书不宜让诸侯王看。 苏轼的意思是,高丽人所要求的书,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与文化信息更加重要与敏感,怎么能给高丽人呢? 朝廷最后还是否定了苏轼的意见。
苏轼对高丽人不感冒,对高丽人进贡的物品不感兴趣,而且总是以警惕的目光注视着他们。
尼山历史
2025-10-18 15:52:25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