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张大千散尽家财,弄到了三张飞机票,这架飞机,是最后一架离开成都的飞机,后来,齐白石和徐悲鸿,都给张大千写劝返信,可是张大千却无动于衷,反而开始了环球旅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12月的成都机场,张大千站在最后一架飞往台北的飞机前,他花光了多年积蓄,托朋友张群的关系,才弄到三张军用机票,身边跟着四太太徐雯波,怀里还抱着三岁的女儿。 这一走,意味着要把大太太曾正蓉、二太太黄凝素和三太太杨宛君,连同其他孩子都留在成都。 飞机起飞那一刻,张大千应该想过很多,他在成都生活了不少年头,这里有他的家,有他的画室,还有那些临摹了两年多的敦煌壁画稿子。 这些画稿是他1941年到1943年在敦煌石窟里,一笔一笔描下来的,每张都倾注了心血,飞机轰鸣声中,他把装着这些画的箱子紧紧护在身边,至于那些金银细软,反倒没那么重要了。 消息传到北京,齐白石和徐悲鸿都坐不住了,齐白石那年快90岁,还是提笔给张大千写了封信,老人家字里行间全是恳切,说国家正需要艺术家出力,你这样的才华不该流落他乡。 徐悲鸿也写了信,语气更直接一些,希望张大千能回来,大家一起为新中国的美术事业做点事。 两封信辗转寄到香港,张大千看完后放在一边,没回,不是他不念旧情,而是他心里已经有了主意。 50岁的人了,过去的大半辈子都在国内转悠,从四川到上海,从苏州到敦煌,该看的都看了,该学的也学了,现在,他想出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张大千的选择让很多人不理解,齐白石和徐悲鸿留了下来,一个继续画他的虾和花鸟,一个投身到美术教育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他们的路子很稳,也很踏实。 可张大千偏偏不走这条路,他拖着一家老小,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漂泊生活。 先是香港待了一阵,接着跑到印度,在大吉岭研究那边的佛教壁画,1953年,他干脆搬去巴西,买了150亩地,建了个中式园林,取名“八德园”,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他画出了跟以前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南美的热带雨林,欧洲的古老建筑,这些新鲜的景象都被他融进了画里,他的泼墨泼彩技法越来越大胆,色彩越来越浓烈,完全跳出了传统国画的框框。 1958年,张大千在巴黎见到了毕加索,两个老头聊了一下午,虽然语言不通,但画画这事没有国界,毕加索看了张大千的画,竖起大拇指,张大千也对毕加索的立体派很感兴趣。 这次见面让他更确信,艺术这条路,不能只守着老一套,得往前走,得变。 在巴西住了17年后,张大千又搬到美国加州,最后在1978年回到台北,住进“摩耶精舍”,这一圈兜下来,他的画风早已今非昔比。 那些年轻时临摹的古画,那些在敦煌石窟里学到的技法,都成了他创新的底子,他把中国传统和西方艺术揉在一起,画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1983年4月,张大千在台北去世,活了84岁,他留下的画作现在动不动就拍出上亿的价格,这不光是因为画得好,更因为他这一辈子走的路够独特。 齐白石和徐悲鸿选择了坚守,在国内开花结果,张大千选择了出走,在世界各地播种,三个人的路子不一样,但都在各自的位置上,把中国画推到了新的高度。 有人说张大千当年的选择是对的,因为他要是留下来,可能就没有后来那些惊艳世人的泼彩山水了,也有人说他太任性,为了自己的艺术理想,把家人都丢在了后头。 这些评价都没错,但也都不全对,人这一辈子,总要做些选择,有些选择看起来洒脱,背后其实藏着说不出的苦,张大千晚年常跟人提起四川,提起敦煌,那语气里的乡愁,是怎么也掩饰不住的。 艺术家的路从来就不好走,守着传统是一种活法,闯出去开天地又是另一种活法。 张大千用30多年的漂泊,证明了中国画可以走向世界,可以跟西方艺术平起平坐,这份勇气和坚持,比那些画作本身,可能更值得记住。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东方网——张大千最受争议的三大公案 敦煌三年功过难辨
陈云晚年回忆说,遵义会议上有两个人反对毛主席。一个是凯丰,他反对最坚决,态度最明
【3评论】【67点赞】
考古
背叛祖国的必然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