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傅秋涛带着队伍突围。到了湖边,两个船夫划着船来接

靖江的过去 2025-10-18 09:49:55

1941年,新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傅秋涛带着队伍突围。到了湖边,两个船夫划着船来接他们。船上气氛不对,傅秋涛赶紧说:“老乡,我们是新四军!” 1941 年 2 月,南漪湖。两只大船往前划。傅秋涛坐在船板上,手指摸着腰上的手枪。他扫了眼身边 11 个干部,人人都累,但都警惕。这 12 个人,是他从皖南突围出来的全部骨干。 两个船夫低着头,后背绷得紧,手紧握船桨。他们不说话,不回头,只闷头划桨。这种沉默,让傅秋涛心里发沉。 “老乡,借个火?” 营教导员汪克明是侦察兵出身,掏出旱烟盒晃了晃,想打破僵局。船夫只动了下肩膀,还是低头划桨。木桨撞在船帮上,“咚咚” 声在湖里很刺耳。 傅秋涛立刻觉得不对。这一路突围,山里老乡、镇上商户,只要听说他们是新四军,都热情帮忙,从没有这么戒备的。他悄悄碰了碰汪克明的胳膊,眼睛看向船外。湖水很深,要是船夫有坏心思,他们 12 个人没机会挣扎。 傅秋涛攥紧拳头,突然想起突围路上听来的消息。之前有老乡偷偷说,国民党 52 师的便衣队常冒充新四军,抢老百姓的粮,夺老百姓的船。难怪这两个船夫会紧张。 傅秋涛往前挪了两步,尽量让声音温和,带着湖南口音说:“老乡,别紧张,我们是新四军,是傅秋涛的队伍!” 两个船夫立刻停了手。年纪大的转过身,眼睛浑浊,满是不信:“您真是傅司令?不会是 52 师的圈套吧?” 傅秋涛笑了笑,掀起衣襟,露出磨破的军装领口。领口上还有战斗留下的弹痕:“你看这军装,52 师的便衣穿不出这样的补丁。我们从茂林打出来,电台被炸了,队伍散了,想过湖去苏南找大部队。” 船夫松了口气,黝黑的脸上露出愧疚:“傅司令,对不住!这阵子 52 师的便衣天天在湖边转,抢了好几条船。我们以为你们也是一伙的,正打算划到湖中心把船沉了,让你们喂鱼。” 在场干部都倒吸凉气。汪克明拍着船板说:“多亏司令反应快,不然我们真成鱼食了。” 船夫摆了摆手,重新拿起船桨,动作明显轻快:“为新四军摆渡是福气!你们在茅山打鬼子,我听过您的名字。陈老总还在我们村开过动员会。” 没人想到,这支从船夫手里逃过一劫的小队伍,是皖南事变里唯一成功突围的纵队核心。 1941 年 1 月 6 日,傅秋涛带左路纵队跟着新四军军部北移。刚到泾县茂林,就被国民党 8 万大军围住。这是顾祝同、上官云相策划的阴谋,8 个师的兵力把 9000 多名新四军战士逼到绝路。 战斗打了三天,纵队电台被炸毁,和军部断了联系。那时军部开 “百户坑会议”,因副军长项英迟疑,会议开了 7 小时,错过突围良机。 危急时刻,傅秋涛在梓坑开纵队会议。有人提议原路退回无为,傅秋涛反对:“苏南群众基础好,只有往那边走才有活路!” 他决定 “正面强攻,重点突破”,选 “三节水” 峡谷为突破口,那里敌人防守松。 经过三次拼死战斗,部队撕开缺口。但到老虎坪时,2000 多人的队伍只剩 300 多人,副司令员赵凌波还叛变投敌。 为轻装突围,傅秋涛把不满周岁的女儿傅寰寄养在老乡桂柏林家,让妻子陈斐然留下照顾伤员。 傅秋涛抱着女儿,手都在抖。他掏出仅有的一块银元放在桌上:“等革命胜利了,我一定回来接她。” 后来新中国成立,傅秋涛在组织帮助下找回女儿,女儿长大后也常帮老区。 傅秋涛把 300 多人的队伍拆成小股,自己带 11 个干部化装赶路,白天躲山林,晚上摸黑走。 走到宣城山沟休整,汪克明掏怀表看时间,两个陌生人凑过来说:“这瑞士表挺少见。” 傅秋涛立刻按枪戒备,对方却低声说:“陈老大让我们来接傅司令。” 这两人是青洪帮陈玉庚的门徒。之前新四军抓了陈玉庚的三弟,陈玉庚求情后傅秋涛放了人,他一直记着这份情。 在青洪帮帮助下,傅秋涛他们顺利绕过 52 师封锁线。 一路危险让傅秋涛明白,新四军能突围,更靠老百姓的信任。他想起 1938 年茅山,陈毅为严明军纪,处决了犯事的老红军炊事员,正因为守着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老百姓才认新四军。 就像眼前的船夫,知道身份后坚决不收船费,还指路:“往东五里有渡口,52 师哨卡下午换岗,趁那时候过最合适。” 下船时,傅秋涛掏三枚银元塞给船夫:“老乡,这是规矩,你们靠摆渡吃饭,不能白受累。” 船夫把银元推回来:“新四军为老百姓拼命,过湖哪能要钱?收了钱乡亲们会骂我们。” 傅秋涛望着船夫背影,对干部说:“老百姓就是我们的靠山,有他们在,再难的坎也能过。” 后来,傅秋涛带队伍到苏南会合,没多久当上新四军 7 师副师长,带着骨干重建部队,几年就建成 6000 多人的劲旅。 1955 年授衔,傅秋涛被授予上将军衔。他胸前的勋章,刻着军民同心的情分。 南漪湖上这段惊险经历,成了历史里的真实片段。一支军队能赢老百姓信任,就算陷绝境,也能在危难里找活路。 主要参考资料:人民网《傅秋涛:经营湘鄂赣、名扬苏皖边》

0 阅读:81
靖江的过去

靖江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