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美国终于找到了反击中国的王牌? 美国财长贝森特最近在福克斯财经频道撂下狠话,暗示中国要是继续管制稀土出口,美国就可能拿在美的中国留学生开刀。这话听着挺唬人,可仔细一琢磨,味道不对——这哪是出王牌,分明是急眼乱打牌,把学生当筹码了。 贝森特在采访里口气挺冲,除了提留学生,还放话要在软件、金融这些领域加码施压,摆出一副全面开干的架势。但现实是,这套威胁漏洞百出,根本站不住脚。 先看看他说的“几十万留学生”是咋回事。2025年7月的数据显示,在美中国留学生人数已经掉到22万左右,比高峰时期缩水不少,新生申请量更是比2017年暴跌了90%。 不是中国学生不想去,是美国自己把门越关越紧。年初就有内部电报曝光,所有中国学生都得过社交媒体审查这一关。 STEM专业的更惨,签证被批量撤销,面签时还得翻高中老底,审查一拖就是半年,很多人最后只能放弃留学梦。贝森特拿这些本就艰难的学生说事,反而暴露了自己手里没牌。 再说,中国留学生对美国高校来说,那可是“移动的提款机”。私立大学学费高昂,每年逾4万美元。再算上生活开销,一年的花费轻轻松松便超过50万人民币,如此巨额支出,着实令人咋舌。 这些钱养活了无数美国教授、行政人员和校园项目。去年,仍有27.7万中国学生负笈美国。他们在美期间的各项花销,绝非一笔小数目,为当地经济注入了不容小觑的资金流。 真要动他们,最先哭的肯定是那些靠国际学费过日子的美国大学。有些学校已经试着转招印度学生,可硅谷公司反馈说,印度裔管理者离职率高,还缺中国市场经验,根本补不上中国学生留下的窟窿。这哪是反击,简直是给自己教育产业捅刀。 稀土这边的棋局,美国下得也不咋地。中国10月份刚升级了稀土管制,把“第三国转口”的路给堵死了——只要境外产品含0.1%以上中国成分或用了中国技术,转出口就得要许可证。 美国原本想通过泰国、墨西哥绕道走私,这下没戏了。贝森特之前嚷嚷要“10亿美元全球扫货”,可美国要买的量远超非中供应链的产能。 就算买到稀土矿石,还得面对中国掌控90%以上精炼产能的现实——中国的分离成本比美国低三分之二,核心专利也攥在手里,美国的土疙瘩根本变不成战机导弹能用的材料。 就连美国前财长耶伦也不得不承认,在关键矿产领域,美国着实被中国“扼住咽喉”。关税战反复折腾,不过是美国自讨苦吃,最终受伤的还是自身。 拿留学生威胁的背后,藏着美国科技人才流失的焦虑。2017年至2021年间,逾1.25万华裔科学家毅然告别美国,踏上归国之途。 他们跨越重洋,带着学识与抱负回归祖国,为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今年麻省理工学院半导体实验室主任陈刚带着整个光子芯片团队回国,在波士顿学界炸了锅。 这不是偶然,美国联邦科研经费占GDP比重跌到了历史最低的0.6%,斯坦福的AI实验室都得裁员,而深圳先进院却在砸百亿建全球最大类脑计算中心。 一边是猜疑打压,一边是真金白银投入,人才用脚投票再正常不过。这时候还想靠驱逐留学生逼中国让步,只会让更多人才寒心,加速美国科技优势的流失。 更搞笑的是,贝森特自己连基本数据都没搞清,他说在美中国留学生只有三四万,实际却是二十多万。连数都数不明白就放狠话,可见这威胁有多仓促。 而且这种操作在美国国内也难站稳脚跟,之前的“中国行动计划”起诉了148人,结果三分之一的案子因证据不足被撤销。真要拿留学生开刀,大概率会面临法律挑战,说不定直接被法院叫停。 说到底,贝森特这招根本不是啥“王牌”,而是霸权思维下的昏招。稀土领域的博弈,比拼的是历经数十年积淀的产业生态,绝非短期威胁所能轻易撼动。 人才的流动,考量的是环境与机遇,岂是政治施压就能随意左右的。拿无辜学生当棋子,既违背教育交流的本质,又会反噬自身经济和科技根基,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操作,实在算不上明智。 真正的竞争力靠的是开放合作、厚植根基,而不是拿学生当筹码。中美关系之未来,应搭建沟通的桥梁,而非筑起隔绝的围墙;需携手追求共赢之局,而非陷入零和博弈的泥沼,如此方能行稳致远。 (主要信源:新浪财经——美国财长:中国再不卖稀土,我就把几十万留学生全赶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