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的代价可能要来了,环球时报社评发表社评称:荷兰可能要为其无理行为付出代价,不要低估任何一个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大国的决心与能力。 荷兰虽然地方不大,但地位很特殊,它旗下的ASML公司,几乎独占了全球高端光刻机的生产,全世界芯片厂商要想造出最顶尖的芯片,都得看它的脸色,这本来是一手稳赢的好牌,让荷兰可以在大国之间从容周旋。 但最近几年,情况变了,在美国的压力下,荷兰政府开始一步步收紧对中国出口光刻机的政策,从最先进的EUV,到一些次先进的DUV,限制名单越来越长。 这看似是向盟友递出了一份“投名状”,但实际上,更像是一场赌上自己未来的危险游戏。 这种选择,首先带来的就是真金白银的损失,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之一,也是ASML的第三大客户,主动放弃这么大一块市场,后果立竿见影。 每次有新的出口限制消息传出,ASML的股价都会应声下跌,一下子几十亿欧元的市值就蒸发了。 这还不是最糟的,ASML自己也很纠结,一边要配合政府政策,另一边又想方设法申请许可,希望能继续向中国客户供货,这种摇摆不定的状态,对企业长期的规划和信心打击更大。 更关键的是,荷兰可能低估了这个决定的战略后果,历史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技术封锁这东西,往往事与愿违,你越是想卡住别人的脖子,反而越会激发对方自力更生的决心。 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当年的北斗导航、现在的空间站,都是在被封锁的情况下硬生生自己搞出来的,芯片领域也不例外。 当外部的大门一扇扇关闭,内部自主研发的动力就会空前强大,荷兰的封锁,短期看是限制了对手,长期看,很可能是在亲手加速培养一个未来的强大竞争者。 我们回头看历史,荷兰的辉煌,恰恰来自于它的开放和务实,几百年前,它就是靠着全球贸易和航海,成了举世闻名的“海上马车夫”,它的成功基因里,写满了“做生意”和“交朋友”,而不是“选边站”。 如今,它似乎正在忘记这一点,光刻机本身,就是全球化的结晶,它的镜头来自德国,光源技术来自美国,材料科学依赖日本,把它当成政治工具,本身就违背了科技发展的规律。 其实,像荷兰这样拥有独特技术的小国,最好的生存之道不是在巨人打架时急着表态,而是当好那个不可或缺的“桥梁”,就像瑞士和新加坡,它们能在强国林立中活得很好,靠的就是这份智慧和定力。 对荷兰来说,真正的利益不在于满足哪个大国的要求,而在于维护全球半导体这个复杂生态的稳定和开放,一旦这个生态系统被政治彻底撕裂,手握最先进技术的ASML,反而可能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这场围绕光刻机的博弈还在继续,荷兰的最终选择,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命运,更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全球科技格局的走向,希望它能记起自己历史中的智慧,打出手里这把好牌。 说实话,看着荷兰在光刻机问题上的纠结,我觉得它可能还没想明白自己的位置,它手里握着的,本是这个时代最硬通的“科技货币”,本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话语权,但现在却显得有些被动。 技术封锁,听起来很厉害,但在历史上真正成功的例子少之又少,它更像是一种拖延战术,而不是终极解决方案,对方一旦被逼到绝境,爆发出的创新潜力往往是惊人的。 中国已经在太多领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有一天,中国真的在光刻技术领域取得突破,那ASML失去的将不仅仅是一时的订单,而是整个全球最大市场的未来。 我觉得,荷兰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风暴中保持定力,它的角色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执行命令的“棋子”,而应该成为努力连接各方、维持对话的“桥梁”,守护全球科技合作的火种,不让它被地缘政治的寒风吹灭,这或许才是像荷兰这样的国家,在这个时代所能做出的最大贡献。 说到底,科技的进步源于开放、共享与合作,将本属于全人类的智慧结晶锁进保险柜,是一种倒退,荷兰有资本,也有责任,去选择一个更聪明、也更符合自身长远利益的未来。
荷兰的代价可能要来了,环球时报社评发表社评称:荷兰可能要为其无理行为付出代价,不
物规硬核
2025-10-17 11:45:48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