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了心要打垮中国?欧盟委员会一纸钢铁进口限制方案,将免税配额从3500万吨腰斩至1830万吨,配额外关税从25%翻倍至50%,这场被欧洲钢铁业称为“生存保卫战”的贸易壁垒,却意外成为中欧关系的新变量。 欧盟此举看似是对美国钢铁关税政策的跟风,实则暗藏双重动机,表面看,全球6.02亿吨钢铁产能过剩的压力,迫使欧盟将配额削减47%,试图为本土500个生产基地、30万就业岗位筑起护城河。 但深层逻辑中,欧盟正将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标准转化为贸易武器,要求钢材原产地溯源以严防“第三国规避”,实则针对中国钢铁通过东南亚转口的可能性。 这种“绿色保护主义”在汽车业已现端倪,2024年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关税时,德国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便警告:“加征关税会限制欧洲消费者选择,延缓交通行业低碳转型。” 而今钢铁关税的落地,更暴露出欧盟在碳中和目标与产业保护间的矛盾:既需要中国低碳钢材实现减排目标,又试图用关税壁垒遏制中国产业升级。 欧盟关税的连锁反应远超预期,英国钢铁业首当其冲,75%的出口依赖欧盟市场,年损失达30亿英镑,威尔士塔尔伯特港钢厂负责人直言:“若失去欧盟配额,2000名员工将失业,”更讽刺的是,受挤压的钢材可能反向涌入英国,形成“关税反噬”。 德国汽车业的困境更具代表性,钢材占汽车制造成本的15%,钢价每涨10%,单车成本增加3%,大众、宝马紧急致函柏林,警告高关税将抵消美国降低汽车关税的红利,这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境,暴露出欧盟单边主义政策的系统性风险。 面对关税风暴,中国钢铁业展现出惊人的韧性,河钢集团万吨级氢冶金绿钢凭借50%的碳减排优势,成为首个获得欧盟EPD认证的中国产品。 2025年前8月,中国对欧盟钢材出口虽降至180万吨,但高端钢材占比提升至18%,汽车用高强度钢、风电用耐磨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逆势增长。 这种转型并非偶然,当欧盟用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构筑绿色壁垒时,中国已提前布局:掌控全球90%的稀土冶炼产能、70%的焦煤出口,这些关键原材料成为反制筹码。 正如经济学家所言:“贸易保护从来不是护身符,当布鲁塞尔竖起关税墙时,挡住的不仅是进口钢材,还有全球产业链协同的可能,” 中欧建交50周年的历史坐标下,关税战折射出双重现实:一方面,双方在数字经济、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稳步推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欧洲26国174所高校的合作网络便是明证。 另一方面,欧盟对华“三重定位”(合作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的认知偏差,导致贸易政策时常偏离合作主航道。 但转机亦在浮现,欧盟内部对关税政策的分歧日益公开化,荷兰等国担忧通胀风险,法国虽支持保护但呼吁“临时措施”。 这种裂痕为中国提供了战略空间:通过深化与绿色转型需求迫切国家的合作,推动生物航煤、氢能等低碳技术标准互认,或能将贸易摩擦转化为规则制定的契机。 欧盟关税战的本质,是传统工业强国面对新兴经济体产业升级的焦虑投射,但历史经验表明,保护主义终将反噬自身,当英国钢铁股在政策公布当日暴跌,当德国车企被迫在低碳与成本间艰难抉择,欧盟或许正在重蹈20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的覆辙。 对中国而言,这场博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加速高端钢材研发、完善碳足迹追溯体系、构建“一带一路”绿色供应链网络,中国完全有能力将关税压力转化为产业升级动力。 正如河钢集团的实践所示,当产品碳强度成为全球贸易新货币时,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关税高低,而在于能否为全球产业链提供低碳解决方案。 中欧关系的未来,不在于关税数字的增减,而在于双方能否超越零和思维,在气候变化、数字转型等全球性挑战中重建合作范式,毕竟,在钢铁与芯片之外,人类共同面临的能源革命与生态危机,才是更需要中欧携手应对的真正考验。
荷兰政府已经发现,冻结闻泰科技股权事件并没有按照他们预期那样发展,而是开始失控了
【36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