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刷到一位朋友写的想父亲的头条。 我是讲这故事的人,一个在城市里挤地铁、上班

成熟熊猫 2025-10-17 04:32:34

刚才刷到一位朋友写的想父亲的头条。 我是讲这故事的人,一个在城市里挤地铁、上班回家还要做饭洗碗的普通女儿。看到那条,我心里咕嘟了一下,既不是惊喜也不是悲伤,更像是把旧相册随手翻了一页那种淡。别人发的文字里有泪光和回忆,我有的是清单式的记忆:什么时候谁做了饭,谁在哪个节日没来。说到底,我对父亲的情绪一直像加了防腐剂,感觉被保存得很完整,也很隔离。听起来冷漠,可那是我保护自己的方式,不至于被那些空白吞没。 小时候家里就我、妈妈和奶奶,厨房总有酱香和蒸饭的热气,我能清楚记得奶奶叠被子的声音,还有妈妈半夜打着盹儿给我扎辫子。父亲像个出差的影子,常年在外,回家对我来说更像是又一个邻居。别的小朋友蹦蹦跳跳被爸爸抱着上学,我在门口看着,心里会有点酸,但又马上替自己找理由:爸工作辛苦,肯定累。长大点以后,看到同学的父亲在家里做饭、帮忙修东西,我还是羡慕,可那股羡慕和怨念搅在一起,让我学习怎么把渴望藏起来,学会把期待转给妈妈和奶奶。 结婚那年亲戚们习惯性地问起父亲,我笑着说他不会来,没人追问细节,大家都懂那种复杂。婚后碰到问题时,我有时候会想,如果有个能撑腰的老爹该多好,但很快就清醒,现实里我有自己的经济和朋友圈,靠别人撑腰听起来也像个笑话。父亲偶尔会在我需要签字的场合出现,态度平淡,像履行一项程序。我也曾赌气地想象他生病时不来,甚至在心里写下了不一样的结局,现实却是我去了医院,拿着单据跑前跑后,做了不少别人以为只有亲子之间才会做的事。 他生病的时候,我没有大声哭,也没演戏般的痛苦,更多是把事办好:联系医生、安排住院、和护士说清楚他的偏好。病房里灯光总是冷的,走廊里有隔夜保洁车的轮声,那种日常烟火味把所有情绪都拉回到生活里来。照顾他的过程里,我发现自己并不需要感情来支撑行动,责任像一块镇纸,把一切压得平稳。后来他走了,我反而觉得轻松,因为那些该交的账交清了:探望、陪伴、尽孝,我并没有偷懒。 人们常说女儿要多尽孝,社交媒体上还有一堆“孝顺榜单”,但现实里孝顺和被爱并不是一回事。跟妈妈、奶奶朝夕相处的温度让我知道,不同的爱有不同的模样,我不欠谁也不该被谁定义。面对熟悉的街区、老茶馆和邻居们的闲聊,我学会了接受这种平淡的情绪,不把它强行雕刻成传奇。偶尔夜里会想起小时候被遗忘的瞬间,会想如果当年有人多抱我一会儿,现在会怎样,但更多时候我只是把这些想法放在抽屉里,日常依旧,生活还得过。 我知道这样说会被骂“冷血”,也知道有人会感同身受,没人能一刀切我的感情标准。亲情有时候就是一台陈旧的电器,偶尔响一下就够了,修也修不出新品来。那些缺席并没有把我毁掉,反而给了我自己去定义“家”的权利。到底是该怀念,还是该忘记,这事没人能替我判定,我又何必急着给自己答案?我到底欠他什么,凭什么要去怀念他呢?

0 阅读:1
成熟熊猫

成熟熊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