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牺牲后,刘思齐频繁到中南海看望公公毛主席,不料警卫员却把她的出入证没收,主席知道后大发雷霆,立马给警卫局打去电话。[无辜笑] 1946年毛岸英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随医疗队回到中国,面对长期旅居国外、对国内情况不甚熟悉的儿子,毛泽东做出了一个特别的安排,让他前往延安吴家枣园,与当地农民共同生活,在那里毛岸英脱下洋装,换上粗布衣裳,白天与村民一起下地劳作,晚上睡在土炕上,真正融入了中国最基层的社会生活。 正是在这段深入民间的日子里,毛岸英邂逅了刘思齐,当时刘思齐正带着妹妹李讷在河边玩耍,第一次见到这位从苏联归来的青年,令她意外的是,眼前这个年轻人毫无留洋学生的架子,言谈举止与普通干部别无二致,在随后的多次接触中,两人渐渐熟悉起来。 时局的变化很快打破了平静的生活,1947年胡宗南部进攻延安,刘思齐选择参军随部队转移,毛岸英则参加了中央土改工作团,前往晋绥解放区,分别一年后,两人在西柏坡重逢。 相似的成长经历拉近了他们的距离,刘思齐的父亲早年牺牲,母亲张文秋长期从事革命工作,毛岸英自幼颠沛流离,母亲杨开慧英勇就义,共同的生命轨迹让两个年轻人越走越近。 毛泽东十分支持这段感情,1948年他亲自为两人安排了订婚,当时刘思齐的母亲觉得女儿年纪尚小,但毛泽东却欣赏刘思齐的聪慧懂事。 1949年10月两人在中南海丰泽园举行了简朴的婚礼,仅邀请少数亲友参加,毛泽东将自己在重庆谈判时穿过的黑色呢子大衣赠予毛岸英,这件意义非凡的礼物承载着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新婚生活刚刚开始,革命工作却让这对夫妻聚少离多,毛岸英全身心投入新中国的建设,甚至在1950年刘思齐因急性阑尾炎住院时也难以陪伴左右。 同年毛岸英即将奔赴朝鲜前线,临行前对妻子提出三点嘱托,务必完成学业,不要急于工作,每周记得看望父亲;照顾好弟弟毛岸青。 在朝鲜战场,毛岸英不幸遭遇美军空袭牺牲,这个消息直到1953年才由毛泽东亲自告诉刘思齐,得知噩耗后,刘思齐强忍悲痛,继续坚持学业,以坚强的姿态面对生活,她依然时常去中南海探望毛泽东,有一次警卫员收走了她的出入证,毛泽东得知后立即要求警卫局妥善处理,并恢复了她的探望资格。 毛泽东始终关心着刘思齐的生活,多次鼓励她开始新的生活,1960年他特意写信勉励刘思齐要坚持学习,以积极态度面对人生。 在毛泽东的关怀下,1962年刘思齐与杨茂之组建了新的家庭,毛泽东亲笔题写《卜算子·咏梅》相赠,表达美好祝愿,在此之前毛泽东还特意安排刘思齐和妹妹邵华前往朝鲜扫墓,并嘱咐她们一切从简,不要动用公款,不要住大使馆,不要停留太久。 晚年刘思齐致力于整理和传播毛岸英的生平事迹,2009年当得知有剧组计划拍摄关于毛岸英的电视剧时,她全力支持并签署了授权书,在湖南板仓杨开慧故居举行的开机仪式上,刘思齐特意穿着红色毛衣出席,全程参与活动,剧集播出期间,她密切关注着观众的反响和社会评价。 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故事,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生活细节,展现了特殊年代里个人情感与家国命运的交织,从延安窑洞到中南海,从战火纷飞到和平建设,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与大时代紧密相连,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选择,背后都蕴含着不平凡的时代印记。 网友们感动不已: “看到主席收回出入证那段真的破防了,老人家是把思齐当亲闺女疼啊。” “跨国婚姻现在多的是,但那个年代的革命爱情纯粹得让人肃然起敬。” “注意到细节了吗?主席送的大衣是重庆谈判穿过的,这礼物太有深意了。” “泪目了!原来《咏梅》是送给她的新婚礼物,‘待到山花烂漫时’说的就是新生活啊。” “警卫员估计肠子都悔青了,谁想到主席会因为收证件事发这么大火。” “2009年穿红毛衣去开机仪式真的好戳,她等这场纪念等了半个多世纪吧。” “现在哪有婚礼这么简朴?领导人子女结婚只有亲友参加,这作风值得上热搜。” “第五次去朝鲜扫墓时她都80岁了,这是怎样一种刻骨铭心的思念啊。” 如果穿越回1950年,你会对即将奔赴朝鲜的毛岸英说些什么?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陈云晚年回忆说,遵义会议上有两个人反对毛主席。一个是凯丰,他反对最坚决,态度最明
【3评论】【6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