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留给中国“三大教训”:别迷信导弹,别轻视美国,别心慈手软。这次俄乌冲突,虽然跟我们没啥关系,但俄军却给中国留下了“三大教训”,一来是不能迷信导弹,二来是不要轻视老美,三来是不能心慈手软,这分别该如何解释呢? 这场冲突从2022年2月24日拉开帷幕,俄罗斯军队从多路推进,直指乌克兰核心地带。起初,俄方目标锁定基辅周边,试图快速控制要道。乌克兰守军依托现有阵地顽强抵御,战线很快从城市外围拉到东部顿巴斯地区。2023年夏季,俄军在巴赫穆特展开拉锯,那里成了消耗重镇,双方轮番投入兵力,阵地反复易手。到2024年,焦点移到阿夫迪夫卡,俄方逐步压缩乌克兰控制区,但代价不小。进入2025年,俄军推进到卢甘斯克全境,6月30日宣布控制该地区东部,战线继续向东延伸。10月前,冲突仍集中在顿涅茨克方向,俄方每日火力输出不减,乌克兰则靠外部补给维持防线。这三年多来,战场从闪电突袭转为阵地消耗,暴露了现代战争的多面性,对我们国防建设来说,教训一抓一把。 说起第一条教训,别迷信导弹,这话从俄乌战场上看得清清楚楚。俄军从开战到现在,累计发射导弹超过两万枚,从巡航导弹到弹道导弹,类型齐全,目标直奔乌克兰后方基础设施。数据显示,从2022年9月到2024年底,俄方就扔了11466枚,其中每天超八成被乌克兰防空系统拦截。2025年上半年,7月成了高峰,乌方面对6443架无人机和导弹袭击,拦截率依然高企。导弹威力是真大,能精准砸中指挥部或仓库,可问题出在后续跟进上。没有地面部队及时压上,乌克兰很快就修复通讯,恢复协调,导弹的破坏力就白白浪费了。那些动辄百万美元一枚的家伙,扔出去后效果打折,成本高得让人肉疼。反观传统炮兵,射速稳,覆盖广,在阵地战里压得住阵脚,花钱少,管用久。这不光是技术问题,更是体系作战的提醒。我们平时练兵,得把导弹当成一环,别当成救命稻草,得和情报、地面力量拧成一股绳。 第二条教训,别轻视老美,这点在援助数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美国从2022年2月起,就带头拉着北约盟友给乌克兰输血。到2025年10月前,军事援助总额已超669亿美元,占西方总援助的九成多。坦克、火炮、情报设备源源不断运过去,乌克兰的防空导弹、反坦克武器大多出自美国生产线。没有这些,乌方东部防线早崩了。卫星数据实时共享,帮乌克兰锁定俄军位置,教官还手把手传授新战法。这股力量不光是钱,更是全球布局的体现。老美通过盟友圈子,整合资源围堵对手,俄罗斯一边打乌克兰,一边还得防着西方的影子援助。欧洲买俄油气少了,美国影响力反倒更牢。我们看在眼里,得清醒:工业底子厚是优势,可对手的联盟体系也不能掉以轻心。尤其在周边,任何摩擦都可能引来多国干预,得提前织好安全网。 第三条教训,别心慈手软,这从决策节奏上看得出来。俄军开局直扑基辅,想一举拿下首都,可几周后调整策略,部分兵力撤回,集中乌东。这步棋虽有战略考虑,却给了乌克兰喘息机会,外部援助趁机涌入。低估对手韧性是另一个坑,乌克兰继承了苏联军工遗产,工厂还能产炮弹,扛打能力超出预期。结果,俄军初期推进吃亏,坦克损失到10月已超11251辆。犹豫不决,就让战机溜走,拖成消耗战,动员预备役都来不及。战场上,情报摸底多关键,低看对手拼命劲儿,就容易栽跟头。我们平时强调“狮搏兔亦用全力”,这话说得多准。决策得果断,按实际需要掐断对手补给线,别顾虑太多,错过窗口。 这些教训串起来,对我们国防现代化敲了警钟。导弹得融进全域体系,无人机这类低成本装备要抓紧上规模,既省钱又实用。面对老美的联盟,得深化外交,稳周边环境,确保情报准、评估透。未来几年,推动军工自主,资源向智能化倾斜,就能化被动为主动。
俄军留给中国“三大教训”:别迷信导弹,别轻视美国,别心慈手软。这次俄乌冲突,虽然
蕊蕊聊过去
2025-10-16 17:50: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