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42岁单亲妈妈要给女儿看病,就想将女儿卡上的抚养费转到自己卡上。岂料,

史叔温情 2025-10-16 12:07:01

河南郑州,42岁单亲妈妈要给女儿看病,就想将女儿卡上的抚养费转到自己卡上。岂料,不小心点多按了一个“0”。结果直接把5000块钱转到别人账户上了,女子赶紧联系对方,可给对方打过去40多个电话均未接听。钱要不回来,孩子也没看上病,无奈之下,女子联系上了媒体,希望对方看到报道后,主动把钱归还,哪怕包个红包也可以。   “妈,钱是不是要不回来了?我有点难受……”2025年10月9号,42岁的熊女士盯着手机屏幕上“转账成功5000元”的字样,这才意识到,她原本只想将女儿卡里的抚养费转出来看病,却因一时心急,多按了一个零,最终将5000元转给了一个陌生账户。   熊女士的手机通讯录里,这个被她标注为“张先生”的联系人,银行账号与她的账号仅一位之差。在数字支付的年代,这样的“邻居”关系潜藏着巨大风险,只需指尖一滑,就能让一个人的救命钱成为另一个人的“意外之财”。   女儿的病不能再拖,每当孩子问起“什么时候去看医生”,熊女士只能强装镇定:“很快,妈妈很快就能带你去。”而此刻,那通打了四五十遍都无人接听的电话,却成了横在母女二人面前最残酷的难题。   她开始编写短信,用近乎哀求的语气解释这笔钱的重要性:“这是孩子的看病钱,求求您还给我,哪怕您留下一些当作感谢也可以……”可近十条短信全都石沉大海。接下来的几天,她看着女儿熟睡中仍微蹙的眉头,只能一遍遍后悔:为什么不能再仔细一点?为什么这么不小心?   走投无路之下,熊女士联系了媒体。当河南广播电视台《大参考》栏目记者前来采访时,她哭着说:“我不怪对方不接电话,可能他也担心是诈骗。我只希望他看到报道后,能理解我们的处境。”   这条新闻播出后,网友们既同情熊女士的遭遇,也对“张先生”的行为表示不解。其实,在移动支付普及的今天,类似熊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据某银行统计,仅2024年,全国就发生类似误转账事件超过千起,其中近三成最终需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从法律角度看,这属于典型的“不当得利”。也就是说,如果熊女士诉诸法律,她赢的几率很大。   但对于急需用钱的单亲妈妈来说,法律程序需要时间,而女儿的病情不等人。她需要的不仅是一纸胜诉判决,更是及时的善意。   虽然事情发生后,在银行的协助下,熊女士已经拿到了“张先生”的联系方式,但对方的不回复,还是让她一直活在提心吊胆。   在等待“张先生”回应的日子里,她的手机时刻握在手中,充电宝从不离身,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来电。女儿似乎感知到母亲的焦虑,变得更加沉默,只是在牙疼难受时,才会忍不住发出声响。   “妈妈,如果钱要不回来,我的病就不看了吧。”女儿某天突然说道。熊女士一把抱住孩子,声音哽咽却坚定:“别胡说,妈妈一定有办法。”   截止目前,我们尚不知“张先生”会作何选择。也许他尚未看到报道,也许他也有自己的难处与顾虑。但这种因为一个微小的失误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的解决之道,往往都在于陌生人一念之间的善意。   所以,希望大家在每一次点击“确认转账”前,都能多一份谨慎;在每一次成为“意外受益者”时,都能多一份担当。   信息来源:大象新闻——单亲妈妈误将女儿5000元抚养费转错人 对方全程沉默 文│一阳 编辑│史叔

0 阅读:40
史叔温情

史叔温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