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亏56亿,连亏4个季度!靠卖厂裁员续命,谁“杀死”日产最近,东风日产发布了换

涵柏看汽车啊 2025-10-15 18:01:18

3月亏56亿,连亏4个季度!靠卖厂裁员续命,谁“杀死”日产

最近,东风日产发布了换代轩逸的官图。

根据媒体消息,换代轩逸预计2026年一季度完成上市。

日产是中国车主老朋友了,但这个老朋友,似乎正越来越靠近“柯达时刻”:2025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显示,日产净亏损约56亿人民币,连续四个季度亏损。

中国市场也没有好消息,今年上半年日产的累计销量只有27.96万辆,同比下滑约17.6%。

有种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感觉。

“技术日产”这个Slogan,确实深入人心,也确实曾经是日产引以为傲的品牌资产,但所谓的“技术”,是建立在内燃机时代机械素质极致优化的基础上。

没错,无论VQ系列发动机还是CVT变速箱,都很经典,但也都是上一个时代的产物,现在的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核心早就从“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三大件转向“电池+电机+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的新四化,日产引以为傲的品牌资产,已经变成了一条空心的马奇诺防线。

ARIYA艾睿雅的故事很有说服力。

从一开始,它就是被日产寄予厚望的全球车型,但在中国市场,ARIYA艾睿雅遭遇了教科书式的惨败。

这场惨败的根本原因并非定价或营销失误,而是产品定义在底层逻辑上全面落后了。

国产品牌纷纷在激烈争夺“智能化”高地,什么800V高压平台、激光雷达、高通8295芯片,能装的统统给你装,但ARIYA艾睿雅给你的依旧是传统车厂那种“稳健有余、惊喜不足”的驾驶体验。

它就像一部智能手机时代发布的诺基亚功能机,就算品质可靠,也无法挠到消费者的“痒点”。

这种技术上的“时代错位”,是日产危机的根本。日产并非没有技术,而是它的技术储备点错了科技树。

如果说技术路线的误判是战略层面的失误,那“轩逸模式”的巨大成功则成为了难以挣脱的枷锁。

日产现在的销量几乎只靠轩逸一款产品撑着,爆款车型单一,难免会形成强大的“路径依赖”与“供应链惯性”。久而久之,整个生产体系、成本控制、经销商网络、售后服务等都被高度优化以适应这台家轿。

弊端显而易见:这套体系运转得越是高效,日产转型的阻力就越大。

当理想、问界等新势力用“冰箱、彩电、大沙发”重新定义家庭用车场景,用OTA让汽车“常用常新”时,日产依旧只能拿“省油、耐用”作为核心卖点。

结果就是,在更低的电费和智能化的体验面前,日产迅速贬值。

过去的光环,如今变成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对中国车主来说,日产跌落神坛的影响是深远且能切实感受到的:

1.首先是品牌价值的稀释。为了挽救销量,日产选择对旗下车型进行大幅降价,从劲客到逍客,无一例外。

这番操作看似让利消费者,实则是在无情地摧毁现有车主的资产价值。当新车价格不断下探,二手车市场的保值率势必应声下跌。

“技术日产”变成了前景不明的“风险资产”。

2.服务网络萎缩。销量下滑会不可避免地传导至经销商层面,跟着,盈利困难、退网关停的现象就会愈演愈烈。

未来日产车主大概率要面临维修保养网点减少、服务质量下降等种种问题。

好消息是,日产没有躺平,关闭工厂、全球裁员以及将新车型开发主导权首次下放给东风日产等举动,都显示出了日产强烈的求生欲。

坏消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开源”还是“节流”,都很难在短期内扭转日产的技术滞后和品牌颓势。

进行一次由上至下的彻底变革,可能才是更稳妥的解题思路。

你觉得呢?

0 阅读:152
涵柏看汽车啊

涵柏看汽车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