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尸体下山要7万美元/具,目前珠峰上有340多具尸体,去年的春季又新增12具遗体。图1的一面小红旗代表一具尸体,越接近峰顶尸体分布越密集。海拔超过8000米后,人体会进入缺氧、严寒、脑水肿风险飙升,一旦倒下几乎无法获救。珠峰是很多人的梦想之地,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露天坟场”。 说到珠穆朗玛峰,大家脑海里第一反应往往是世界最高峰、极限挑战或者登顶梦想。每年都有无数人带着梦想和勇气,排着队冲向海拔8848米的顶点。 但同时,珠峰也有另一面——这里是全球最高的“露天坟场”。在珠峰南北坡,已经有340多具尸体留在高山之上,而且这个数字每年还在增加;珠峰南坡,也就是尼泊尔这边,由于登山路线更热门,遗体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60%,大概有200到220具。 这些尸体分布在从大本营到峰顶的各个路段,越接近8000米“死亡地带”越密集,有些甚至成了后来者的“地标”——比如那个穿着亮黄色冲锋衣的英国登山者,他的遗体已经在海拔8500米处躺了20年,所有人经过时都得绕着他走。 不是没人想把他们接回家,实在是这活儿既烧钱又玩命,压根不是普通人能想象的难度。 光海拔8000米以上的环境就足够把活人逼到极限,这里的氧气含量只有海平面的30%左右,吸三口顶不上平地一口,正常人在这儿连拧开矿泉水瓶盖都得攒半天劲,更别说扛着东西走路了。 温度更要命,峰顶常年零下34℃,遗体在这种环境下早就冻成了硬邦邦的“冰疙瘩”,连关节都掰不动,重量能飙到150公斤,比两个壮汉还沉,想挪动一步都得费九牛二虎之力。 登山圈早有说法,“8000米以上没救援”,不是不想救,是真没那本事。2023年有个株洲的登山者在8450米处缺氧昏倒,同行的范江涛想救她,连夏尔巴向导都直摆手说“救不活了”,最后花了1万美元请夏尔巴帮忙,才勉强把人架下山。 这还是救活人,要是搬遗体,风险得翻好几倍。尼泊尔去年派了18个夏尔巴加10多个军人,花了54天也就运下来4具遗体,平均一具要折腾十几天,中间还得时刻盯着天气,万一遇上暴风雪,整支队伍都得交代在那儿。 还有那些卡在冰缝里或者挂在悬崖边的遗体,连找到都难,更别提搬运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变成永久的“路标”。 更现实的是,搬运一具尸体下山需要至少4名夏尔巴协作,耗时3-5天,成本高达7万美元,这还只是起步价,遇到个疑难杂症,花14万美元都不新鲜。 2024年尼泊尔的数据显示,运一具遗体平均要27.2万人民币,光氧气瓶就得花掉14.5万——搬运一具遗体需要12个夏尔巴,每人得带4个氧气瓶,每个氧气瓶至少400美元,这还没算氧气瓶面罩、调节器这些配件钱。 夏尔巴的报酬更是少不了,他们可是拿命换钱,在8000米以上干活,一天的报酬就得几千美元,加上往返的食宿、装备损耗,随便算算就是笔巨款。 要是遗体位置太偏,还得租直升机接应,但高海拔地区直升机根本没法随便飞,得等天气窗口期,光是待机费一小时就得上千美元,2024年有具遗体因为直升机等雾散耽误了两天,光机费就多花了3万美元。 可大多数家属根本掏不起这笔钱,2024年春季新增的12具遗体里,有个尼泊尔本地登山者,家里连几千美元的丧葬费都拿不出,更别说几十万的搬运费,最后只能让他留在了海拔8200米的“阳台”区域,成了新的“路标”。 还有个复旦研究生,2024年在尼泊尔侧遇难,家属想运遗体,光直升机就要先打钱才起飞,最后因为凑钱耽误了时间,人没了,遗体运下来又花了近10万美元,相当于把家里的积蓄都掏空了。 就算有人愿意花钱,很多公司也不敢接活,毕竟夏尔巴也是人,没人愿意拿命去换钱,2023年有个探险公司接了单搬运活,结果两个夏尔巴高原反应倒下,最后不仅没赚到钱,还赔了医药费。 说白了,珠峰上的遗体就是“难”和“贵”织成的死结。环境太恶劣,搬运风险比登天还大,夏尔巴不愿去;费用太离谱,家属掏不起,公司不愿接。那些躺在雪地里的人,当初都是带着梦想往上冲,没想到最后成了珠峰的一部分,连回家都成了奢望。 要是哪天有人能发明低成本的高海拔搬运设备,或许这些“路标”才能真正踏上归途,但就目前来看,这还只是个念想。
搬运尸体下山要7万美元/具,目前珠峰上有340多具尸体,去年的春季又新增12具遗
依秋聊趣
2025-10-15 16:03:13
0
阅读: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