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五眼联盟”国家的脸,自己扇肿了还笑得出来?6个亿说不要就不要,巨舰订单直接改交中国! 10月14日,新西兰政府突然宣布:原本交由韩国建造、耗资数十亿新西兰元的两艘大型渡轮订单,彻底转给中国造。 没错,五眼联盟的“亲密战友”,现在把这笔巨额合同交给了广船国际。 6亿多纽币的沉没成本说扔就扔,只为换来一个确定能交货的承诺。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不是一场单纯的贸易转向,而是一场彻底的信任转移。 iRex项目从一开始就被贴上了“理想主义”的标签,工党政府在2018年提出这个横跨库克海峡的“超级渡轮工程”时,信心满满,预算精准,目标明确。 但没人预料到,这个本该替换老旧渡轮、解决全国物流瓶颈的关键工程,最后会因为成本失控和港口配套“甩锅式溃败”,成为一个只剩PPT的烂尾梦。 这些年,库克海峡频繁出事。2024年,Kaitaki号瘫痪在海峡中央,上百名乘客被困船上,那一夜的大风大浪,成了新西兰公众对政府无能最直观的愤怒记忆。 而那背后,是韩国造船厂设计迟缓、港口工程一拖再拖、财政拨款层层卡壳的连锁反应。 到了2023年底,新政府一上台就干脆利落地砍掉合同,再赔1.44亿纽币给韩国,说得好听是止损,实际上是承认前任政府“彻头彻尾失败”。 但更讽刺的是,他们转身就把项目交给了中国。 广船国际是谁?这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综合造船厂,1954年建厂,造的不是简单渡轮,而是能同时装下1500人和40节火车车厢的“海上列车航母”。 新西兰政府为什么选它?答案扎心:固定总价、锁定交付时间、三年交船,这些是韩国方案给不了的。 别说五眼联盟的“意识形态”,就连美国也阻止不了新西兰这次的“投中保命”。 是现实太残酷,还是中国太靠谱?这场巨舰订单的转向,其实是一场彻底的“去浪漫化”。 从幻想中的日韩高端制造,到最后选择中国的工程效率,新西兰政府用一次“6亿打水漂”的现实教育,告诉世界:意识形态不能修码头,外交情怀也交不了船。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个孤例。2023年起,中国接下全球90%以上的新造船订单,连一向高冷的希腊船东、美国物流巨头都开始密集转单中国。 为什么?因为韩国的造船业在面对复杂项目时开始暴露出管理短板,尤其在配套工程与供应链整合方面,已被中国全面超越。 而中国造船厂不仅报价低,还能把绿色环保技术(像LNG动力)做成标准配置,技术和性价比都压着日韩打。 而对于新西兰来说,这次“弃韩择中”更像是一次政治上的自我救赎。国家党领导的联合政府上台后,不想再被前任的失败项目拖后腿。 他们要做的,是迅速止血,并把焦点转向“翻盘”。转单给中国,不仅能省下数十亿新西兰元,还能在2029年前真正交付使用。 对比之下,韩国方案甚至连交付时间都不能明确,更别提港口配合的“连锁式拖延”。 当然,五眼联盟内部未必能对这事保持沉默。 但新西兰政府这次的回应非常清晰:“我们做了尽职调查,广船国际能交货,能按时交,能按预算交。” 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是:你们讲意识形态,我们讲船能不能开。 这恰好戳破了西方国家近年来鼓吹的所谓“去中国化”叙事。说到底,现实是最好的裁判。 连五眼联盟里的“老实人”都开始在关键基础设施项目上转向中国,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 对西方国家而言,这不仅是一次订单的流失,更是对所谓“联盟忠诚”的一次沉重打击。 而对中国来说,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中国造船业已经不再满足于“量大价低”的形象,它正在用一个个高端项目,重构全球高技术装备制造的价值认知。 新西兰这份订单,不只是一个商业合同,它更像是一张国际认可的“技术身份证”。 如果说过去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扮演的是“世界工厂”,那么现在,它正在成为“高端装备的稳定器”。
快讯!快讯!就在今天韩国外交部14日宣称,将与中国进行沟通,以降低中国针对造
【26评论】【21点赞】
熊猫爱吃鱼
留后门记得
梁山伯拐走朱丽叶
和外国人做生意 凡事记得留个心眼,西方国家翻脸比翻书还快!
易达
价格低了点
蓝色烟雨
是不是因为中国制裁了韩国造船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