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罕见发声:“我是台湾人并没有错,我是中国人,因为我是念中国书长大的,受的是中国式教育”,媒体怒斥蔡英文的“双面话术与真实“台独”底色。 2000年5月29日,台湾地区立法机构议事堂内,时任陆委会主委的蔡英文面对质询时说出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我是台湾人并没有错,我是中国人,因为我是念中国书长大的,受的是中国式教育。" 当时台湾刚完成首次政党轮替,民进党首次执政但立法院仍由国民党主导。蔡英文作为新当局两岸事务负责人,需要平衡党内基本教义派与现实政治需求。这种特殊处境催生了看似包容的表述,但其核心仍将"台湾人"身份置于"中国人"身份之前,埋下了后续政策走向的伏笔。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国际背景。美国克林顿政府正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在台湾问题上强调"三不政策"。这种外部环境迫使新执政的民进党当局在两岸论述上展现弹性,但本质上仍延续"渐进式台独"路线。 蔡英文自称"受中国式教育"确实符合事实。她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该系课程体系承袭民国时期大陆法系传统;后留学英国伦敦政经学院,其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国际贸易法而非两岸关系。这种教育经历恰恰说明,其"中国认同"更多是文化意义上的,而非政治意义上的。 更值得玩味的是其家族背景,蔡英文父亲曾在日据时期担任合作社干部,这种历史记忆可能影响了她对"中国"概念的认知。其兄蔡瀛南常年从事对日贸易,家族利益与日本关系密切。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独特的身份认同观。 就在发表上述言论后不久,蔡英文主导的陆委会开始系统性地推动"去中国化"政策。2002年提出的"两岸关系条例"修正案,首次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并列表述,从法律层面解构"一个中国"框架。 2004年她担任行政院副院长期间,推动教科书修改方案,将"我国"的指代对象从中国变为台湾,将"台湾史"从"中国史"中独立出来。这些行动与其2000年的表态形成鲜明对比。 2000年时国际社会对蔡英文的发言普遍持观望态度。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当时表示"注意到这一表态",但强调"将观察其实际政策"。日本外务省则更为谨慎,仅表示"希望两岸和平对话"。 蔡英文的发言体现了典型的"战略性模糊"手法。通过将"台湾人"与"中国人"并列,既安抚了深绿基本盘,又给外界留下想象空间。但这种表述的内在逻辑是"一国两表",即将两岸关系界定为"特殊国与国关系"的变相表达。 更隐蔽的是其话语中的"时空切割术"。将"中国"限定在历史文化范畴,而将"台湾"作为政治实体突出。这种手法与李登辉的"两国论"一脉相承,只是包装更为精致。 大陆方面对蔡英文的观察始终保持着战略耐心。2000年时任国台办发言人张铭清曾表示"听其言观其行",点破了问题的关键。2002年钱其琛副总理明确提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为识别真伪划出清晰红线。 这种政策在2016年后进一步体系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岸一家亲"理念,同时明确划出"台独"红线。大陆方面既展现包容性,又保持必要的威慑力。 尽管政治表述存在争议,两岸经济融合在蔡英文任职陆委会期间仍持续深化。2001年加入WTO后,台湾对大陆出口年均增长15%,台商投资大陆金额累计超千亿美元。这种经济现实与政治诉求的矛盾,成为台湾当局始终无法解决的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蔡英文家族企业"正中企业"长期从事大陆汽车零部件贸易,其兄蔡瀛南曾任台湾区车辆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这种经济利益与政治立场的张力,折射出台湾精英阶层的普遍困境。 小布什政府初期曾考虑提升对台军售级别,但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战略重心转向反恐,中美关系进入相对稳定期。这种外部环境限制了台湾当局的操作空间,迫使蔡英文时期的两岸政策保持表面克制。 但美国对台军售始终未停止,2001年批准出售的4艘基德级驱逐舰,2007年同意的12架P-3C反潜机等,都在客观上助长了台湾当局的侥幸心理。 二十五年后的今天,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发言具有特殊意义。它揭示了台湾地区某些政治人物习惯性使用"模糊策略"的积习,也提醒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在于,某些表述表面看似包容,实则暗藏玄机。 如今大陆方面对台政策更加成熟,既坚持原则立场,又灵活施策。通过融合发展、惠台利民等措施,不断夯实和平统一的基础。而对任何形式的分裂行径,都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和足够的能力予以挫败。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蔡英文当年的发言与其后续行为之间的巨大反差,给人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在两岸关系问题上,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只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民族大义,才能真正保障台湾同胞的福祉和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
邱毅:台湾反对统一的人占九成以上!蔡英文:“一中”是唯一选择邱毅最近在一档节
【249评论】【25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