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们发布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中,有一条特别引人关注,就是针对芯片半导体行业的。很多人没有想到,在半导体行业,稀土也是这么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原材料。 这条的原文是这么说的: 最终用途为研发、生产14纳米及以下逻辑芯片或者256层及以上存储芯片,以及制造上述制程半导体的生产设备、测试设备和材料,或者研发具有潜在军事用途的人工智能的出口申请,逐案审批。 稀土在半导体领域的作用,早已超越普通原材料范畴,成为决定先进制程芯片性能的核心要素。业内常将其比作“高科技产品的味素”,用量虽少却不可或缺,缺了它整个制程便难以推进。像镓基材料中的氮化镓,是制造高频、高温芯片的关键,而钕铁硼永磁体则广泛用于芯片生产设备的精密部件中。 美国半导体产业受此影响最为直接,其先进制程芯片的生产严重依赖中国稀土加工品。英特尔的极紫外光刻机(EUV)光源技术,就离不开中国垄断的稀土等离子体材料,一旦供应受限,其在先进制程领域的追赶计划将被迫延缓。不仅如此,英伟达的A100等AI芯片,还需使用中国产稀土散热材料,供应中断可能直接影响量产进度。 台湾地区的半导体产业同样面临冲击,尽管台“经济部”声称管制类别与当地半导体制程所需不同,但岛内厂商并不乐观。台积电虽称稀土来源多元,却仍有相当比例依赖大陆供货商,有产业人士直言,若管制严格执行,台积电甚至可能面临停工风险。10月13日台股开盘下跌831点,正是市场担忧情绪的直接体现。 管制措施的精准性体现在对特定制程的锁定上。14纳米及以下逻辑芯片、256层及以上存储芯片,不仅是民用高科技的核心,更与军事应用深度绑定。新一代军用芯片需具备高速运算能力,能在时速100公里状态下实时追踪目标,其制造离不开高纯度稀土材料的支撑。逐案审批的模式,正是为了阻断稀土向军事敏感领域的流动。 全球产业链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并非短期形成,这源于中国在稀土精炼领域的绝对优势。目前中国掌握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炼产能,即便美国计划投资2500亿美元重建产业链,受环保法规、技术专利等多重限制,实现全产业链自主至少需要10-15年。这种长期积累的产业优势,让管制措施具备了强大的威慑力。 此次管制并非突然之举,而是此前政策的延续与升级。今年4月,中国已对钐、镝等7类中重稀土实施管制,此次新增铕、镱等5类,并扩大至半导体领域,形成了更完整的管控体系。这种渐进式调整,既展现了政策的连贯性,也给全球产业链留下了适应与调整的空间。 从本质上看,这一措施是对全球供应链安全的重新定义。它打破了“资源依赖即安全”的传统认知,证明掌握核心加工技术与产业链话语权更为关键。荷兰阿斯麦公司已预警,中方新规可能导致其出货延迟,这从侧面印证了中国稀土管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影响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这次我们发布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中,有一条特别引人关注,就是针对芯片半导体行业的。
微笑着前行
2025-10-15 06:26:46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