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之父徐光宪 徐光宪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0年11月7日至2015年4月28日),浙江省上虞县(今绍兴市上虞区)人,中共党员,中国无机化学家,物理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稀土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51年3月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执教过,历任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后改为技术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主任、1980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年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89至1993年,当选为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徐光宪主要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学、核燃料化学、稀土科学、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和萃取化学等领域,基于对稀土化学键、配位化学和物质结构等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阐明了稀土化合物的电子结构特征和化学键性质,揭示了稀土化合物配位数的规律性,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自主创新出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把镨[pǔ]钕[nǚ]分离后的纯度可以达到创世界纪录的99.99%,独创了稀土分离“三出口”工艺,使中国稀土分离技术和产业化水平跃居世界。1994年,获首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5年再次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09年1月9日,获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稀土之父徐光宪 徐光宪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0年11月7日至2015
科海群星谱
2025-10-14 18:17: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