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徐州一主任医生背着妻子,偷偷服用了4克毒性极强的曼陀罗花,殊不知正是他的这一壮举,造福了无数病患! 1970年夏,徐州医院的甲状腺手术刚结束。患者醒来摸着脖子,一脸诧异:“没觉得疼,就像睡了一觉。”主刀医生看向门口的王延涛,眼里满是敬佩。 没人知道,这台手术的麻醉药,是王延涛拿命试出来的。半年前,王延涛躺在病床上,手指还攥着半张药方。护士轻声说:“您已经昏迷九小时了。”他突然睁大眼睛,挣扎着要坐起来。“快记下来,九小时,够手术用了!”。 1969年冬,徐州医院的麻醉科诊室挤满人。王延涛刚送走一位腹痛患者,又迎来新的求助者。“王主任,乙醚没了,我儿子的阑尾手术怎么办?”家属的哭声混着走廊里的呻吟,让他心里发紧。 库房的锁生了锈,钥匙插进去转不动——最后一瓶乙醚早没了。当晚,王延涛抱着古籍在办公室坐到天亮。《后汉书》里“华佗麻沸散”的记载,被他画了红圈。“曼陀罗花为引”,他立刻翻中药词典,指尖划过“剧毒”二字。 第二天一上班,他就去中药房领了半斤曼陀罗花。“先做动物实验,我得知道多少剂量有用。” 实验室里,王延涛把曼陀罗花碾成细粉。第一次给兔子喂0.8克,兔子甩着耳朵啃菜叶。加到1.8克,兔子倒地抽搐,没几分钟就不动了。他调整剂量,用不同配比混合甘草、川芎。笔记本上记满数据,有的页角还沾着药粉。 1969年除夕前,王延涛瞒着家人试了第一剂药。1克粉末混着温水喝下,他坐在椅子上数时间。半小时后,口干得厉害,针刺手臂仍有痛感。“不够,得加量。”他在笔记上写,没看见门口妻子的眼泪。妻子把剩下的药粉藏起来,他却偷偷又碾了新的。 1970年3月,王延涛第二次试药,剂量加到2.5克。喝完没一会儿,他就觉得头晕,趴在桌上昏了过去。醒来时,窗外的天已经黑了,桌上的闹钟走了四小时。“痛觉轻了,但还不够久,复杂手术撑不住。” 他找同事帮忙准备解毒药:“下次试到管用为止。”1970年6月26日,王延涛提前写好遗书。“若我出事,实验笔记交医院,能救更多人。”他配好4克曼陀罗花粉末,混着乌头煮成药汁。喝之前,他把解毒的甘草汤放在手边,深吸一口气。 不到五分钟,天旋地转,他栽倒时碰倒了水杯。同事发现时,王延涛的呼吸已经很微弱。 抢救团队冲进来,输液、吸氧,监护仪的声音响了九小时。他睁开眼的第一句话是:“多久了?够不够手术用?” 听到“九小时”,他笑了,眼泪却流了下来。医院党委连夜开会,决定一周后做临床实验。 首例手术那天,患者服下麻药,五分钟就睡了过去。王延涛守在手术室门口,手里攥着解毒汤。四十分钟后手术结束,患者醒来没喊疼,他才松了口气。消息传到周边医院,山东、安徽的医生都来学习。 两年里,全国用这项技术做了上万例手术。后来,科研人员发现曼陀罗花里的东莨菪碱。 这种成分能阻断神经传导,正是麻醉的关键。而华佗在公元二世纪就用了这个原理,早现代麻醉千年。 王延涛的实验,不仅解了断供危机,还挖了传统医学的宝。如今,王延涛的实验笔记被放在医学博物馆展出。封面上的药粉痕迹还在,里面的字迹密密麻麻。 他退休后,常去医院给年轻医生讲试药的故事。他总说:“医者心里,得装着病人,才敢拼。”当那台手术的患者,每年都会去看他,聊起当年的事。曼陀罗花麻醉技术经过改良,仍在部分基层医院用着。 信息来源: 中国江苏网《中药麻醉开拓人王延涛:再回讲台,做学生的“无言良师”》 科普中国网《曼陀罗花开,漫思中华外科鼻祖华佗》
1970年,徐州一主任医生背着妻子,偷偷服用了4克毒性极强的曼陀罗花,殊不知正是
悠然话史
2025-10-14 12:35:28
0
阅读: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