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生为什么处心积虑的要把石破茂赶下台? 石破茂在日本政坛混了几十年,从防卫厅长

红楼背疏影 2025-10-14 12:12:04

麻生为什么处心积虑的要把石破茂赶下台? 石破茂在日本政坛混了几十年,从防卫厅长官做到首相,按理说也算“自己人”,可他偏不按老路子走,非要搞什么“独立外交”,这就让麻生这类靠抱美国大腿吃饭的老狐狸坐不住了。   石破茂在2024年出版的《日本的选择》一书中系统阐述其外交理念:主张在维持日美同盟基础上,增强日本自主决策空间。他特别强调"多边平衡外交",提出应与中国建立"建设性稳定关系",并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发挥更积极作用。这种观点在自民党内获得年轻议员广泛认同。 更让麻生派警惕的是,石破茂公开质疑驻日美军基地的现状。他在冲绳问题上的表态直指《日美地位协定》的不平等条款,这种"捅马蜂窝"的行为,触动了日本政治最敏感的神经。 麻生太郎代表的传统保守派与美国军工复合体存在深度绑定。据《朝日新闻》调查,麻生派主要议员连续五年接受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政治献金,而该企业正是日本采购F-35战机的主要供应商。这种利益关联使其必须维护紧密的日美军事合作。 更关键的是情报共享渠道。麻生派通过长期把持外务省和防卫省要职,建立了与美国务院、五角大楼的直接沟通管道。石破茂的"自主外交"可能削弱这种特殊关系,动摇麻生派的政治根基。 石破茂在防卫大臣任内(2020-2021)曾推迟部署陆基宙斯盾系统,理由是"需优先考虑居民意愿"。这种重视民意的做法,与美国要求的"无条件配合"产生矛盾。而他在2023年提出的"防务预算改革方案",主张削减高价装备采购,增加自主研发投入,直接触犯美国军火商利益。 更深远的是核政策分歧,石破茂支持"无核三原则"的坚持,而麻生派内部存在"核共享"讨论。这种根本性路线差异,使双方难以调和。 自民党派系斗争素有传统。1990年代小泽一郎因主张"正常国家论"被排挤出党;2000年代福田康夫因疏美亲华政策被迫短期下台。石破茂如今的处境,与这些历史案例惊人相似。 但新时代背景赋予斗争新特点,年轻选民对盲从美国政策日益反感,社交媒体放大政治家个人魅力,这些因素使石破茂的"革新形象"获得意外支持。 日本经团联内部调查显示,大企业阵营分裂明显:汽车、电子等出口型企业支持石破茂的多元外交,以开拓中国市场;金融、军工等企业则坚定站在麻生派一边,维护既得利益。 这种经济基础差异反映在政治献金流向上,2024年政治资金报告书显示,石破茂派系获得中小企业捐款增长35%,而麻生派仍依赖传统财阀。 日本新闻网(JNN)民调显示,石破茂在20-40岁群体支持率达58%,远高于麻生的23%。年轻世代更认同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对战后延续的"依附模式"感到厌倦。 但选票结构对石破茂不利,农村地区和高龄选民仍倾向保守传统,这些群体投票率更高,使麻生派在党内基础依然稳固。 第九条修宪是双方另一焦点。麻生派主张直接承认集体自卫权,强化日美军事一体化;石破茂则提出"限制性修宪"方案,要求明确自卫队行动需国会批准。这种程序性约束,恰是美方最忌惮的。 值得注意的是,石破茂在历史认识问题上态度明确,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但回避春秋大祭,这种平衡策略既照顾民族情绪,又避免过度刺激邻国。 日本外务省和防卫省官僚对石破茂态度复杂。职业外交官欣赏其战略视野,但担忧政策突变影响日美协调;防卫官僚肯定其增强自主防务的主张,但顾虑预算重分配触犯部门利益。 这种官僚系统的矛盾心理,使石破茂的改革主张面临"上热下冷"困境。即便获得高层支持,执行层面仍可能遭遇软抵制。 《读卖新闻》与《朝日新闻》的报道倾向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强调石破茂路线的"危险性",后者则肯定其"革新性"。这种媒体分裂反映社会共识的瓦解。 社交媒体成为新战场。石破茂团队在Twitter上的活跃度远超麻生派,但后者通过传统媒体网络仍掌控主流话语权。 若石破茂被迫出局,自民党可能面临分裂风险。其支持者不乏年轻骨干,这些人的出走将动摇党的未来基础。而若石破茂意外胜出,日本外交转向将引发亚太格局重组。 最可能的是妥协方案:石破茂保留影响力但不在关键岗位,麻生派继续主导大政方针。但这种"表面和谐"难以化解根本矛盾。 麻生与石破茂之争,远超个人权斗或派系恩怨,本质是日本国家发展道路的抉择。当"美国治下的和平"时代渐行渐远,当多极化世界加速成型,日本正站在历史十字路口。 石破茂的"独立外交"或许生不逢时,但提出的问题却无法回避:一个经济大国能否永远安于政治侏儒的地位?这场斗争无论结果如何,都已深刻改变日本政治生态,其涟漪效应将持续影响亚太格局演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