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过失在于他并未携带一丝富贵荣华离世。[无辜笑] 那位从韶山冲走出的湖南少年,最终站在了天安门城楼上,他身后是焕然一新的国家,心中却藏着无数无法弥补的遗憾,三十二年未归的故乡,六位牺牲的亲人,还有长眠在朝鲜战场的儿子。 1893年12月,毛泽东出生在湖南湘潭韶山冲的农民家庭,父亲毛贻昌当过兵,靠贩运谷米攒下家业,母亲文七妹来自湘乡县文家坪,心地善良,经常接济穷人,家中共有七个孩子,最终只有毛泽东和两个弟弟存活下来。 六岁的毛泽东便开始放牛、砍柴,父亲希望他继承家业,送他去读私塾,却常因琐事责骂他,这种严格的管教反而激发了少年独立思考的能力,十四岁时家里安排他与十八岁的罗氏成亲,他拒绝这门包办婚姻,从未与这位名义上的妻子共同生活。 1918年毛泽东准备北上北京,临行前他为病重的母亲配制了中药方。次年10月文七妹病逝,正在北京的毛泽东匆忙返乡,写下《祭母文》寄托哀思,不到一年后父亲毛贻昌因急性伤寒去世,此时毛泽东已投身革命,开始实践改造中国的理想。 1941年在延安的毛泽东给远在苏联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写了封长信,信中他建议孩子们“多向自然科学学习”,认为打好知识基础比空谈政治更重要,尽管牵挂儿子,他明确表示尊重他们的职业选择,只希望他们脚踏实地、学有所成。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毛泽东决定送毛岸英参军,身边有人劝阻,他却说:“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一个月后,毛岸英在美军空袭中牺牲,得知消息那天,毛泽东在院子里来回踱步,良久才对工作人员说:“战争嘛,总要有牺牲。” 成为国家领导人后,毛泽东的日常生活依然简朴,三年困难时期,他七个月不吃肉,腿脚出现浮肿,工作人员想给他添置新衣服,他总是拒绝:“现在的衣服还能穿。”得知农民吃窝窝头度日,他要求身边人也降低伙食标准。 1950年淮河大水,毛泽东在灾情报告上连写三次“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面对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他坚持依法严惩,有人求情,他反问:“他们贪污的钱能买多少粮食?能救活多少灾民?” 他推崇的英雄模范都有共同特质,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雷锋“甘当螺丝钉”,这些品质在他眼中构成了理想社会的基石。 晚年毛泽东最关心祖国统一,1974年西沙海战,他下令北海舰队直接穿越台湾海峡,当蒋介石得知大陆军舰要通过时,沉思后说:“西沙战事紧,让他们过去吧。” 1975年底,毛泽东身体已十分虚弱,仍让工作人员反复念诵陆游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嘱咐女儿李敏:“台湾问题一定要解决。” 这位革命者用个人命运折射了整个民族的奋斗历程,他失去了太多亲人,却始终坚信牺牲的价值,在韶山老家的堂屋里,父母的照片一直摆放在原处,只是他再也没能回去看一眼。 网友们敬佩不已: “看了毛主席的家书,真没想到他作为父亲这么细腻,叫孩子多学科学少谈政治,和现在家长鸡娃形成鲜明对比,这教育观太超前了。” “岸英牺牲那段真的破防了……送儿子上战场时他该多痛啊,可国家需要时他半点没犹豫,这种抉择现代人根本不敢想。” “连续七个月不吃肉、衣服全是补丁,现在哪个领导能做到这样?说句实话,老一辈的奉献精神真的刻进骨子里了。” “西沙海战那段历史第一次知道!蒋介石竟然放行解放军舰队,说明在民族大义面前,有些底线两岸是有共识的。” “看到他三十二年没回家、父母病逝都不在身边,突然理解了《祭母文》里那句‘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多沉重……革命者的代价太残酷了。”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形容毛主席最让人触动的一点,你会说什么? 官方信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八路军129师的四巨头,地位有多高?“1937年8月25日凌晨,刘伯承低声对徐
【3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