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晚的 vivo X300 新品发布会后,有一个小小的专访,受访者为 vivo 产品副总裁黄韬和 vivo X 系列产品总经理韩伯啸,不客观实验室整理了用户比较关心的 10 个问题:
1. 这次 X300 系列简化为两款产品,是如何考虑的?
答:其实 X300 系列在立项的时候也是三杯,标准版和上一代差不多,6.95 英寸的大屏,相对普通的影像,后来我们内部讨论后觉得 X300 系列要在高端市场提供独一无二的影响能力,所以最后取消了标准版。
命名方式我们考虑过要延续 Pro mini 的叫法,也想过叫 Pro,大杯直接叫 Pro Max,最后还是选择了最稳妥的 X300、X300 Pro,但结果上来看可能在宣传上会有点吃亏。
2. vivo是否会推出类似 iPhone Air这样形态的超薄产品?
答:我们大概在一年前就讨论过,最后决定不会做 Air 类产品,因为 Air 做不出让用户满意的影像体验,所以我们就放弃了。
3. X300 Pro为什么没有继续用 35mm焦段?
答: 35mm 和 24mm 的选择取决于产品的定位。我们定义 X200 Ultra 是打电话的“V 单相机”,而 X300 Pro 是拍照最好的手机,需要考虑便携程度、产品握持手感等,定位不同。
4.vivo 在配件方面落后友商,是否会加大这方面的研发?
答:未来一定会更加注重 IoT 设备的研发,今年也成立了独立的事业部、做了长期规划,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5. 未来是否会有独立于手机之外的拍摄装备?比如 Pocket 形态的?
答:肯定会有,vivo 目前是想打造移动影像最好的产品,而移动影像自然不仅仅是局限在手机产品上,只要是解决移动影像相关的,我们就会考虑。比如 Vlog相机之类的产品,我们都在筹划中,以准备进入相关领域。
6. vivo 在自研ISP芯片的同时也一直和联发科有合作,这种模式是否会影响自研ISP?
答:在算力、功耗方面,如果要做到领先于现有平台的部分的确很困难,但这整个过程中,我们也在发现新的能力,只要可以赋能平台,vivo 就会去做。
vivo 和联发科合作非常深入,有点像一家公司,自研和共研都会做,目标是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不是只为了宣传。芯片和影像实力是用户口碑来决定的,而不是宣传上的形象 ,我们更看重效果、场景优先,而不是技术看起来领先,蓝厂很少这样做。
7. vivo X300 AI 类的功能对于硬件类需求高不高?有哪些功能能够下放到旧机型上?
答:我们很快会公布可以下放的功能,包括希区柯克变焦、200Ultra 增距镜功能的增加;vivo 在做新功能时往往会向上看两代老产品,争取新功能让至少之前的两代产品都可以升级。
8. 相机功能键为什么没放在 Pro 机型上?
答:因为用户日常对相机按键的使用率较低,Ultra 本身的“相机定位”会需要相机按键,但对于拍照最好的手机来说它并不是必须品。
9. vivo 对于折叠屏后面的规划是怎样的?
答:折叠屏的核心思路是怎么提升用户的基础体验,然后就是影像。早期的折叠屏在续航、耐用性、发热都会产生一些问题,vivo 一直都在解决这些“基础问题”,目前 Fold5 对比之前是有巨大的提升的,所以可能没有很多很新的功能创新。
但把基础的问题解决之后,可能下一代产品(Fold6) 在影像和性能上都有较大的提升。
10. 其他品牌纷纷加入两亿像素的阵营,我们的 2 亿像素是否有相应的护城河?电池容量是这波新品中比较小的,虽然续航不差,为什么?
答:3年前大家对亿级高像素的评价都很差。X100 Ultra第一次用,大家的信任度也是很保守的,两亿像素我们做了好几年,小像素合成花了非常多的时间,核心算法积累了很多,我们用的并不是通用算法。
vivo 早期在高像素的设计中也踩了很多坑,我相信我们在两亿像素上的技术积累是很强的,比如单像素采光、防抖,色彩等方面。这都是我们的护城河。
电池的话,目前竞争确实很激烈,我们了解自己的用户需求在哪里,所以对此我们并不纠结。
目前非游戏手机类产品,用户在续航方面的满意度都在93%~95%之间,非常高了。
上一代产品的续航满意度很高,一天一充能有95%以上,剩下的 5%的用户可能电池再大也不够用。
所以我们会把更多的资源放在用户不太满意的地方,比如影像、手感等方面。我们公司对产品整体品质要求极高,所以电池容量这方面可能也会有一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