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会对我们非常愤怒!美国商会表示,必须对中国来硬的,不能轻信中国了!10月8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刊文表示,美国商会9月间发表报告,阐述了中国如何“系统性地颠覆”其25年前对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承诺。该报告声称,中国将市场改革和减少国家干预的承诺抛在一边,取而代之的是借助激进的产业政策、强制技术转让。 “不能再信中国了,得来硬的!” 这是美国商会最近传递出的最直白信号。 2025年了,中美之间的贸易战还没停,美国商界却突然把火力开到了最大。 9月,美国商会发布了一篇长达数万字的报告,直接批评中国违背了当年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说中国不是在搞市场改革,而是在“用国家的手搞经济”。 这不是普通的牢骚,而是带着情绪的“怒火”。 他们在气什么?背后又藏着哪些原因? 美国商会最不能忍的,是中国的产业政策,说直白点,就是中国政府在很多行业里“出手太多”。 根据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的数据,2019年,中国在产业补贴上的花费高达2480亿美元,占GDP的1.73%,美国同期只有840亿美元,占GDP的0.39%。 如果算上政府采购等间接支持,中国的产业政策支出甚至占到GDP的4.9%,是美国的整整12倍。 美国人觉得这就像是运动会还没开始,中国就给自己运动员发了红包,而他们自己的企业,还在为装备发愁。 美国商会认为,这种“国家队”打法,直接打乱了全球市场的公平秩序。 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医疗健康这些“卡脖子”行业,中国的政策支持力度更是让美国商界“坐不住”。 比如,法国给买电动车的人补贴4000欧元,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一次性砸下1.2万亿美元。 而中国呢?不仅补贴买车,还扶持整条产业链,从电池原材料到整车制造,全线开花。 上海美国商会说得很直白: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就是靠“国家干预”,这让美国企业感觉被“国家机器”碾压了。 除了补贴,美国商会另一大不满是——技术换市场的问题。 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301调查,有19%的美国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被要求合资,必须把核心技术交出来。 有的企业交出了芯片设计,有的交出了制造工艺,结果过不了多久,中国合作方用这些技术做出更便宜的产品,回来抢市场。 这就像是你辛苦练成一身武功,结果被迫教给别人,最后还得面对“徒弟变对手”的局面,美国商会说,这样搞下去,美国的技术优势迟早会被“掏空”。 中国官方的回应也来了:你说我强制转让技术?行啊,那你把具体案例拿出来,我们查,但美国商会不买账,他们觉得说得好听,做起来没下文。 于是,他们开始呼吁政府“别再谈了,直接上手”:加关税、搞技术封锁、限制投资……能用的办法都列了一圈。 上海美国商会的调查显示,64%的美企认为关税战会影响营收,化工行业的比例甚至高达88%。 但就算这样,也有不少企业支持“强硬路线”。 说到底,美国商会的怒火,不只是因为中国做了什么,更是因为他们觉得——中国没按当初说好的来。 还记得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时的承诺吗?那时候说的是“市场主导、减少政府干预”,但现在,美国商会认为中国不仅没减少干预,反而走得更远。 美国人觉得自己被“套路”了,当初欢迎中国进世贸,是想着能带动全球化,美国消费者每年因此多省1500美元。 但现在,美企在中国的利润被视为“让渡利益”,而本土制造业却在流失。这笔账一算,美国商会当然不乐意。 更让他们担心的是,如果中国继续这样搞,会不会最后连世贸规则也被“架空”?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美国商会已经不再指望“谈判桌”能解决问题了,他们的态度很明确:软的不行,就来硬的。 从加关税,到限制高科技设备出口,再到收紧投资审查,美国已经在“动手”,商会则在背后推了一把:你要是还不硬,中国就更不会改。 但问题也来了:越硬,中美之间的摩擦就越大,投资少了,合作断了,连带全球供应链都得重组,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商业斗争,更像是一场地缘政治的角力。 解决问题不能靠“打”,要靠“谈”,多边机制、世贸改革、透明机制,或许才是出路。 但在美国商会看来,这些“软性办法”已经没用了,他们现在更相信“压力才是语言”。 美国商会的这场“怒火”,本质上是一次制度与制度之间的碰撞,他们不满的,不只是中国的政策,更是中国“按自己的规则玩游戏”的方式。 但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产业政策是发展所需,技术进步靠的是积累和投入,中美这场争执,说到底,是发展权与规则权之间的博弈。 信任破裂容易,重建却很难,如果一味对抗,不仅中美会受伤,全球经济也难独善其身。 美国商会的愤怒,提醒众人:轻信确实可能代价高昂,但强硬未必是唯一出路,问题的核心,不是“要不要硬”,而是“怎么公平”。 中美之间,该谈的还得谈,该改的也得改,毕竟,真正的赢家,不是打赢对手的人,而是能让规则适应时代的人。
如果贸易战失败,美国会不会选择用武力摧毁中国?有专家认为,如果美国输了这场贸易战
【14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