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清华大学教授一语道破: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酒店、饭店机器人都不奇怪,但现在的智能科技似乎有些跑偏,那些需要放火、排雷、高空的工作,机器人不去代替,反而去抢快递员、服务员的饭碗! 清华大学的柳冠中教授说了一番话,真是让人听着既扎心又佩服。 他说:“搞无人驾驶、无人酒店不稀奇,机器人端盘子也常见,可智能科技咋就跑偏了?”一句话点到了当下的痛处。 你仔细一想,确实是这么回事。 现在很多所谓的“智能科技”,不是去解决人最危险、最艰苦的事,而是盯上了那些普通人赖以糊口的岗位。 在杭州,有加油站已经上了“钢铁加油工”。 一台机器装着激光雷达,扫一圈就能自动识别车牌、打开油箱盖、插枪加油,全程不用人,一次两分钟搞定。 据说一台机器能顶仨人干活。 结果,干了十几年的老加油工,被调去擦地、打扫卫生。 小区里呢,快递柜越来越多,快递员却越来越少。 商场超市的人工收银台排着队,机器收银倒是一个接一个。 饭店里喊“服务员”,出来的不是人,而是一个闪着蓝光、带轮子的机器人。 可是你再看看那些真正危险的活儿,矿工、消防员、化工厂巡检员……机器人影子都少得可怜。 煤矿工人还得下井,带着设备,在黑漆漆的通道里摸索,一不小心就是塌方、瓦斯爆炸。 化工厂的巡检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有毒气体里查泄漏,稍不留神就可能出事。 消防员更不用说,顶着烈焰往火场里冲,一次次“逆行”,哪一次不是拿命拼? 这些地方,才是真需要科技帮忙的地方啊。可偏偏,这些领域的机器人还没普及。 有人说,开发这些太难、太贵。确实,高温、烟雾、复杂地形,这些对机器都是难题。 但难归难,不代表不值得去做。 问题是,现在的资本、企业更喜欢“好做、快赚”的项目。 加油机器人,五年能回本,全天24小时不休息,快递分拣机、无人便利店,用的人多、投产快,自然有人抢着上。 可要是研发排雷机器人、消防机器人,周期长、花钱多、风险大,能赚的钱还不确定,很多公司就敬而远之。 就像网友说的那句:“资本只算短期账,不算人命账。” 其实技术并非做不到 国内早就有企业研发出防爆巡检机器人,能自动检测有毒气体浓度,准确率比人高多了。 还有排雷机器人,能靠红外和声波定位地雷,让工兵不用冒险趴在地上摸。 可这些设备,现在只在少数试点用用,离普及还远着呢。 柳冠中教授说得对:科技该用在“刀刃上”。 能不能让矿工不用再提心吊胆下井?能不能让化工厂的工人不用天天穿防护服在毒气中巡逻?能不能让消防员多一层保护?这才是科技该发力的地方。 有人说“机器换人”是趋势,能提升效率。 这话没错,但效率不能成为唯一的标准。 广州的无人环卫机器人是挺快,能比人工快十倍,深圳的无人清洁船也不错,能把清洁时间从两小时缩到四十分钟。 但要问一句:这些技术让谁更安全了?让谁的生活更好? 科技的意义,不是让人失业,而是让人活得更安全、更体面。 正如有位工程师说的:“机器人不该去抢人能做的事,而是去干人做不了的事。” 说到底,智能科技的目标,不该是“夺饭碗”,而是“保平安”。 那些天天在危险环境里拼命的人,比谁都盼着科技能伸手帮一把,那些靠普通工作养家的,也不希望被机器轻易替代。 希望以后企业和科研机构能多听听像柳教授这样的声音,把精力多花在救命、护人的方向上。 毕竟,能让人远离危险的科技,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进步,能守护劳动者尊严的机器,才是有温度的创新。 别让科技跑偏了,忘了它最初的使命,是帮人过得更安全、更好,而不是把人挤下去。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财经网科技
新凯来这牌面太顶了!华为出核心团队,深圳国资砸钱,说白了就是2012实验室的
【1评论】【7点赞】
翱翔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