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在北大攻读物理期间,有次数学系出了一场超高难度的考试,平均分才20分,而他竟考了100分,这还只是开胃小菜,真正震撼的是后面这件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7年的北大校园里,数学系教授张禾瑞出了一套近世代数考题,难度之大让整个数学系都炸了锅,成绩公布那天,贴在墙上的成绩单让所有人都傻了眼:全系平均分只有20分,就连平时最优秀的尖子生也只勉强考了60分及格。 大家正议论纷纷时,有人注意到成绩榜上有个刺眼的100分,学号1234013。 “这是谁啊?数学系什么时候出了这么个天才?”有人凑近一看,发现这个学号根本不是数学系的,而是物理系的于敏,一个旁听生,在数学系最难的考试里拿了满分,这事儿很快传遍了整个北大。 于敏这个名字,当时在北大并不算特别出名,他1944年考入北大工学院,后来因为更喜欢理论物理,1946年转到了理学院物理系。 这个瘦削的年轻人,总是一个人抱着书本,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整天,夏天热得受不了,他就跑到景山顶上看书,让风吹着降温;冬天宿舍里其他同学打牌聊天,他裹着旧大衣坐在角落,借着窗外的光啃书本。 他家里条件不好,父母是普通职员,日子过得紧巴巴的,1945年父亲突然重病失业,连学费都凑不出来,多亏同学陈克主动帮忙,他才没被迫辍学。 也正因为这样,于敏读书比谁都拼,寒暑假从来不回家,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他对数理知识有种天生的敏感,别人觉得晦涩难懂的公式,在他眼里就像一个个有趣的谜题。 那场数学系的考试只是个开始,1949年于敏从北大毕业时,总成绩88.46分,是物理系当年的第一名。 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了自己的科研生涯,在那里,他跟着张宗燧、彭桓武这些大师级人物搞原子核理论研究,短短几年就发表了20多篇重量级论文,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 1957年,日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朝永振一郎访华,听完于敏的学术报告后惊叹不已,当场称他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1号”。 但真正让于敏的计算能力震撼世界的,是1961年之后的事,那年冬天,钱三强找他谈话,问他愿不愿意转行搞氢弹理论研究。 这意味着要放弃已经深耕十年的原子核物理,从零开始,而且从此要隐姓埋名,连家人都不能告诉,于敏没有犹豫,只问了一句:“什么时候开始?” 当时中国搞氢弹是一张白纸,美苏严密封锁技术,没有任何资料可参考,国内唯一一台每秒运算五万次的计算机,95%的时间要优先给原子弹项目使用,留给氢弹团队的只有可怜的5%。 于敏带着30多个科研人员,白天用计算尺和算盘手工计算,演算纸堆得比人还高,晚上等计算机空闲了,大家就轮流熬夜输入数据验证,经常一干就是一整夜。 1965年9月,于敏带团队去上海搞“百日会战”,要在100天内突破氢弹原理的关键技术,他们每天早上七点工作到晚上十一点,除了吃饭几乎不离开座位。 就是在这种极端压力下,于敏凭借惊人的物理直觉和数学能力,从密密麻麻的数据中理出头绪,最终拿出了完整的氢弹设计方案,也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于敏构型”。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上空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三个月,苏联用了六年三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八个月。 这个速度让全世界都震惊了,因为中国是在设备落后、资料封锁、技术为零的条件下完成的。 于敏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长期高强度工作让他三次与死神擦肩:在试验场累到休克,深夜过劳昏迷,在火车上便血休克。 47岁时,他的身体状况就像个老人,不得不暂时离开一线,但即便如此,他后来又在科研岗位上坚持了40年,直到80多岁才真正退下来。 从1961年到1988年,于敏隐姓埋名整整28年,这期间没人知道他在做什么,甚至有邻居议论他“政审出了问题”,他也无法解释。 2019年1月16日,于敏去世,享年93岁,他生前常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中,便足以自慰了。” 从北大那场100分的考试,到氢弹设计的于敏构型,这个“国产土专家1号”用一生证明了:真正的天才不在于炫耀才华,而在于把才华用在最该用的地方。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30年“隐身”为国铸氢盾的"国产土专家1号",于敏——澎湃新闻
华南理工黄博士的代价来了!举报人张先生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已经给出
【1评论】【1点赞】
用户12xxx77
无名英雄于敏,要让小学生课本把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写进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