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艺术区冷清真相:当网红展失去滤镜,谁还愿意为艺术买单? 周末路过798,发现曾经排队打卡的木木美术馆换成了快闪奶茶店。门口零星几个拍照的年轻人,手里举着饮料而不是门票——这一幕成了当下艺术展困境的缩影。 记得三年前,朋友圈里谁没晒过几张站在草间弥生波点镜屋里的照片?穆青的相册里还存着那时在木木美术馆的九宫格,滤镜调到最冷色调,配文是“艺术让人自由”。如今问她为什么不去新馆,她撇嘴:“现在发这种图会被说装,还不如晒存款截图实在。” 这背后是一组扎心数据:北京798去年展览数量涨了12%,但七成变成了“网红快闪展”。某策展人私下吐槽:“现在搞正经学术展就像开图书馆,来看的人还没工作人员多。”更残酷的是现实成本——毕加索真迹展的运费够买十辆奔驰大G,门票收入却连零头都覆盖不了。 资本的游戏早就戳破了艺术泡泡。当年木木美术馆年营收340万听着光鲜,但华兴资本上千万的注资才是救命钱。随着创始人晚晚翻车、品牌撤资,这类靠社交红利存活的机构瞬间裸泳。有画廊老板自嘲:“现在卖画不如卖咖啡,周末开手作 workshop的收入能顶半个月展览。” 但总有人找到新活法。上个月去一个AR展览,观众戴着眼镜“走进”《星空》,连老大爷都举着手机拍虚拟向日葵。虽然纯艺术圈骂这是“电子饲料”,可架不住年轻人爱玩。更魔幻的是线上市场——某画廊主靠着小红书卖出一幅80万的画,买家是迪拜土豪,全程连实物都没见过。 或许艺术终将回归它的本质:要么服务精英,要么娱乐大众。只是在这场寒冬里,先活下来的才有资格谈理想。就像798那家改行卖精酿啤酒的画廊老板说的:“梵高当年不也得靠弟弟接济?咱这算超前体验艺术家生存模式了。”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蔡孝乾的交通员刘青石,是“台湾扑杀红色时代”最后一个被捕的地下党员。晚年,刘青石
【10评论】【3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