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尸体下山要7万美元/具,目前珠峰上有340多具尸体,去年的春季又新增12具

芸霄记史 2025-10-12 14:51:02

·搬运尸体下山要7万美元/具,目前珠峰上有340多具尸体,去年的春季又新增12具遗体。图1的一面小红旗代表一具尸体,越接近峰顶尸体分布越密集。海拔超过8000米后,人体会进入缺氧、严寒、脑水肿风险飙升,一旦倒下几乎无法获救。珠峰是很多人的梦想之地,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露天坟场”。   要让一个在山顶长眠的人回到山下,不仅是高风险,更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费用的核心在于人力和装备,通常需要六到八名熟悉极高海拔救援的夏尔巴向导,他们会带着氧气、绳索、尸体袋、轻量担架等全套器材,风险和精神压力的补偿金也会额外计算。   这些都还只是起点,因为在死亡区搬运遗体,比正常攀登更要命。   在八千米以上的高度,环境对人的压迫极端直接,气温能低到零下三四十度,风速轻易超过一百公里每小时,即使站立都可能被吹倒。   搬尸的第一步,就是用热水或蒸汽把遗体从坚硬的冰层里一点点分离出来,之后将其固定在担架上,顺着陡峭的冰壁和狭窄的山脊缓慢下降,每一步都可能耗尽体力,任何失手,都可能让整个队伍陷入险境。   有人想到直升机会不会更快,但现实是几乎不可行,普通直升机的升限在六千米左右,高度再上去空气太稀薄,旋翼产生不了足够的升力,即使强行起飞,发动机效率也会大幅下降。   在狂风和极寒中飞行,风险并不比人力小,偶尔成功的例子,也是极短时间的试验,根本不能作为常规手段。   无法搬下来的遗体,就成了山上的“坐标”,北坡登山路上的“绿靴子”,是一名印度登山者泽旺·帕尔乔,1996年遇难后一直蜷缩在山壁下,他那双鲜绿色的靴子成了路标,几乎所有北坡登山者都会从他身边经过。   还有1998年遇难在北坡的美国女登山者弗朗西丝·阿森蒂夫,被称作“睡美人”,她在下山时体力耗尽,最终长眠于风雪中,高寒环境让这些遗体多年如故,变成后来者永远的警示。   这些生命的归属,并不仅仅由环境决定,大约有六成的遗体留在更热门的南坡(尼泊尔一侧),那里登山人数多且难以定期清理。   北坡的遗体数量少一些,因为会组织队伍每年清理可见的遗体,或者就地掩埋。   还有一些家属,会选择让亲人留在山上,占到了大约三成,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归宿,而夏尔巴人触碰尸体的心理禁忌也让搬运需要额外的补偿金。   珠峰的危险不止体现在登顶途中,很多人是在返回的路上失去了生命,下撤时,体力透支、氧气耗尽或者天气突然变脸,都可能让人无力自救。   如果再遇到瓶颈路段拥堵,风险会成倍增加,在这样的高度,即便队友在身边,也几乎无法有效救援,因为自保已经极为艰难。   随着商业化登山的发展,设备越来越先进,信息也更透明,但珠峰的规则从不因科技而改变。   金钱和装备不能替代对自然的尊重,不具备足够能力却硬要挑战,只会让悲剧不断重演,真正的胜利,不是踩上峰顶的那几分钟,而是在回到山下时还能平安地站着。 参考信源:海外网——《亲历者回忆致11死珠峰“大堵车”:路过尸体不敢看》

0 阅读:317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