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有点模糊,但却让人肃然起敬。中间的这个小男孩叫李乐贝,来自云南,年仅12岁,他是14师42团最年轻的上等兵,并且他当时已经入伍一年多。 说起李乐贝这个人,得从中国远征军那段历史说起。那是抗日战争后期,1942年到1945年间,中国军队派兵入缅甸,对日作战,支援盟军。这支部队叫中国驻印军,后来改称新六军,里面有好几个师,第14师就是其中之一,42团是师里的步兵团。李乐贝就分在了这个团里,当上等兵。别看他年纪小,才12岁,个头矮矮的,但已经在部队里混了一年多,算得上老兵了。云南人出身,那地方山高路远,穷乡僻壤的,很多人家孩子从小就得帮着干活。李乐贝家估计也差不多,父亲没了,母亲拉扯几个娃,日子紧巴巴的。1943年夏天,日本鬼子在中缅边境闹得凶,征兵队一到村里,他就偷偷跟上去了。那时候他才11岁,背个小包袱就走了,估计也没跟家里多交代。 新六军这支部队是中美合作出来的产物。蒋介石派孙立人当军长,装备全靠美国援助,汤姆逊冲锋枪、M1步枪啥的,都是美械。士兵多是云南讲武堂出来的军官带队,云南子弟兵占了大头。李乐贝进了42团,从新兵干起。团里训练苦,站军姿、爬行、射击,一天到晚没闲着。他个子小,背枪都费劲,但学得快,几个月就上手了。1944年春天,团长看他机灵,给他升了上等兵。那时候上等兵可不是白给的,得有点真本事。他主要干通讯兵,传令送信,跑前跑后。42团参加了缅北的密支那战役,那场仗打得凶,从1944年5月打到8月,新六军配合美军玛瑞上校的部队,硬是把日军从密支那机场撵了出去。日军第18师团守在那儿,工事挖得深,火力猛,中国士兵冲锋时伤亡不小,但最终拿下了。这仗是缅北反攻的关键,打开了中印公路的通道。 李乐贝在战场上露了把脸。美军联络官后来记下来,说他直面日军进攻,站着扔了两整箱手榴弹,干掉了一大批鬼子。这事儿发生在密支那外围的阵地战,日军反扑时,阵地快守不住了,手榴弹成了救命家伙。他一个小兵,胳膊细得像筷子,却硬扛着箱子,一颗颗拉环拔了甩出去。箱子重,扔完两箱估计手都麻了,但阵地稳住了。这记录是美军军官亲口说的,算得上他的战绩。话说回来,那时候中国远征军的小兵们,年纪小的不少。缅甸战场热带丛林,疟疾、伤寒闹得慌,补给线长,士兵吃不饱穿不暖。但他们咬牙顶着,美军也佩服,说中国兵打仗拼命。远征军总共伤亡好几万,缅北一役就上千,但换来了战略主动。 1944年9月12日,那张照片就是在缅甸前线拍的。李乐贝手里拿着汤姆逊冲锋枪,跟两个美军联络官聊着。左边的是莱缪·约翰逊上尉,来自俄克拉荷马州,当步兵联络官;右边的是克里斯滕森上尉,华盛顿州人,管医务联络。俩人特意来看他,围着枪问东问西。这枪是美援的,射速快,近战好使,李乐贝给他们讲了讲用法。照片有点糊,估计是光线问题,但小男孩站得笔直,脸上没啥表情,就那么实打实。美军当时在缅甸和中国军队并肩,史迪威将军指挥中美联军,李宗仁、孙立人这些中国将领也掺和着。合作是真,但也磕磕绊绊,美军嫌中国兵纪律松,补给总卡壳;中国这边觉得美国人傲气,援助来得慢。但在密支那这种硬仗上,大家齐心了。约翰逊和克里斯这俩人,估计是联络组的,平时帮着协调火力支援、医疗啥的。跟李乐贝聊枪,不光是闲扯,还带点记录战例的意思。远征军里像他这样的小兵,成了宣传点,美军记者爱拍,照片发回国,鼓舞士气。 部队打完密支那,1944年12月开始撤,新六军从缅甸机场空运回中国。先到云南沾益机场落地,那地方是昆明附近,飞机一架架降落,士兵们卸装备,脸上灰扑扑的。李乐贝估计也在那批人里,照片显示他和另一个更小的兵等飞机,俩人挤一块儿,行李简单。回国后,新六军没闲着,1945年春天整训,准备国内作战。8月日本投降了,部队开拔到湖南芷江,9月初从那儿飞南京。南京是接收日军投降的中心,新六军负责警卫,孙立人带队进城,街上老百姓夹道欢迎。日军第6方面军在那儿缴械,中国士兵站岗,检查武器,一箱箱弹药堆起来。蒋介石亲自接见,孙立人汇报战况,李乐贝这种小兵估计没机会露面,但团里肯定沾光。 投降后,新六军没解散,1945年底从上海码头北上,开往秦皇岛。船运时,码头乱哄哄的,士兵排队上船,行李捆得紧。秦皇岛是东北门户,日本关东军在那儿,新六军去接收。东北大战一开打,国共两边都抢地盘,新六军卷进去了。从1945年底到1948年,三年内战,他们在东北转战,锦州、长春、沈阳这些地方都打过。伤亡大,部队从几万人打到剩一半。孙立人后来被蒋介石猜忌,关起来了,但底层兵像李乐贝,日子更难说。12岁的小孩打到15岁,身体长开了点,但战场上啥事儿都可能出。档案里没提他具体去向,李乐贝的故事,就卡在这儿了。远征军小兵的命运,大多是这样,英雄一时,余生平淡。
这张照片有点模糊,但却让人肃然起敬。中间的这个小男孩叫李乐贝,来自云南,年仅12
恰似江楼月
2025-10-11 20:35:38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