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什么斗不过美国?这么说吧,从全球战略上讲,苏联犯了一个巨大的战略错误,甚至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11 18:33:43

苏联为什么斗不过美国?这么说吧,从全球战略上讲,苏联犯了一个巨大的战略错误,甚至可以说很弱 智。作为当时的世界老二,和美国争霸时,居然不拉拢老三,甚至这个老三还是自己阵营的。最开始和老三打嘴炮,后来升级到边境冲突。彻底敌对了。结果被美国看到了机会,跑去和老三对话、和解,顺利把他拉了过来。 今天聊个大话题:苏联。这个曾经能跟美国掰手腕的红色巨人,怎么就轰然倒塌了?市面上分析挺多,说经济的,说军备竞赛的,说体制僵化的,都对,但都没说到根儿上。 在我看来,苏联完蛋,根子烂在了它的全球战略上。它犯了一个致命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弱 智的错误:在跟老大美国死磕的时候,不仅没想过团结老三,反而亲手把老三推向了对立面。更要命的是,这个老三,最初还是自己一个阵营的亲兄弟。 这个老三,就是咱们中国。 你得知道,上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那叫一个铁。咱们管苏联叫“老大哥”,从工业体系到城市规划,全盘学习苏联。当时,中国是苏联最可靠的战略大后方,东边有这么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盟友,苏联在西边跟美国和北约对峙时,腰杆子都硬几分。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这盘棋苏联开局简直是天胡。 可好景不长,赫鲁晓夫上台后,一切都变了味。 矛盾的开始,不是因为钱,也不是因为地,而是“嘴炮”。赫鲁晓夫搞“去斯大林化”,批判个人崇拜,还要跟西方“和平共处”。这在当时坚持“革命斗争”的中国看来,简直是离经叛道,是“修正主义”。于是,一场席卷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理论大论战开始了。 今天你发篇文章,说我搞教条主义;明天我发个社论,骂你搞投降主义。这就像一个公司的两个创始人,因为经营理念不合,开始在公司内部互相写大字报攻击对方。员工们都看傻了,这公司还能好吗? 这场“嘴炮”打了好几年,从理念之争,慢慢就变成了国家利益的摩擦。苏联专家开始撤走,援助项目也停了。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如果只是吵吵架,闹掰了各过各的,那也就算了。可接下来苏联的操作,就真是让人看不懂了。嘴炮不过瘾,开始动真格的了。 60年代末,中苏边境上小摩擦不断,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坦克、大炮、导弹,摆出一副要大打出手的架势。到了1969年,珍宝岛事件爆发,两国军队真的开了火。这一下,性质彻底变了。从兄弟反目,变成了兵戎相见。 站在克里姆林宫的角度想想,这操作有多蠢?你正在跟世界第一强国美国搞全球争霸,从欧洲对峙到古巴导弹危机,每一天都绷紧了神经。这时候,你却主动在自己漫长的东部边境线上,制造了一个新的、充满敌意的强大对手。 这相当于一个拳击手,在跟泰森打决赛的时候,还腾出一只手来,跟台下的另一个重量级选手霍利菲尔德打了起来。这不是找死是什么? 苏联这么一搞,最高兴的是谁?当然是美国。 白宫那帮战略家们,本来正愁怎么对付苏联这个庞然大物,一看中苏彻底闹翻了,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一个绝妙的战略构想,开始在美国高层酝酿:联合老三,遏制老二。 于是,就有了后面我们都熟悉的故事。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再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这个曾经最坚定的反共分子,亲自飞到北京。当他走下飞机,和周总理握手的那一刻,全世界的战略格局,被彻底颠覆了。 尼克松访华,是美国外交史上最漂亮的一招棋,也是苏联战略上最惨痛的滑铁卢。它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首先,苏联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噩梦。它不得不在欧洲维持对北约的庞大军事压力的同时,又要在远东地区,沿着数千公里的边境线,部署上百万的军队来防备中国。这种资源消耗是惊人的。苏联本就不富裕的经济,被这种双线对峙压得喘不过气来,最终被拖入了军备竞赛的无底洞。 其次,苏联在国际上被空前孤立。美国通过拉拢中国,成功在欧亚大陆的东端,打入了一个巨大的楔子,构建起了对苏联的战略大包围圈。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巨大的号召力,也让苏联的意识形态输出处处碰壁。曾经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实际上已经分崩离析。 整个冷战的下半场,苏联其实都在为这个巨大的战略错误买单。它就像一个背着沉重包袱的瘸腿巨人,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它所有的精力,都被牵制在了如何同时应对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对手上。 而美国呢?它只需要坐山观虎斗,甚至时不时地给中国递点“弹药”,就能让苏联疲于奔命。这笔买卖,对美国来说实在太划算了。 所以说,苏联的失败,表面上看是经济没搞好,是阿富汗战争的泥潭,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控。但这些,都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批稻草。真正让这头巨兽走向衰亡的,是它从60年代开始,就走错的那一步棋——亲手把一个本该是铁杆盟友的“老三”,变成了自己的敌人。

0 阅读:74

评论列表

上进之国

上进之国

2
2025-10-11 20:40

敌人的敌人就是战友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