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曾经最大的战略失误,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伊朗认为,中国会因为能源问题、一带一路问题,就不敢放弃伊朗。只要伊朗出了问题,中国必须出钱出力支援他们,可他们过度高估了自己的战略价值。实际上我们是以对抗全世界做出的战略规划,别说是一个国家,就算是整个中东都失去了,我们也能承受得了。 中东地缘格局复杂,伊朗凭借波斯湾东岸的位置和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长期扮演关键角色。全球石油储量中,伊朗位居前列,2024年出口量占世界五分之一。中国作为最大进口国,从伊朗获取的原油份额一度高达六成左右。这种依赖让伊朗官员在评估时,总把中断供应视为东方经济的致命一击。实际上,中国能源战略早已转向多元化布局,不再把鸡蛋全搁在中东一篮。伊朗的这种定位,源于对自身价值的过高估计,却忽略了对手的全球视野。 2021年3月,两国敲定25年全面合作协议,中国承诺在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投入4000亿美元。这份文件将伊朗纳入一带一路框架,涵盖炼油厂升级和公路网建设。伊朗方面视之为长期保障,期待北京在制裁压力下提供全方位支持。协议本意互利,但伊朗解读成一张无限额支票,以为任何麻烦都能指望中方兜底。事实证明,这种期待脱离实际,中国更注重长远经贸平衡,而非单边援助。 2023年3月,北京斡旋促成伊朗与沙特恢复外交关系。经过多轮秘密会谈,三方握手言和,化解七年代理冲突。伊朗官员公开感谢,称此举打开一带一路西进通道。中国此举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稳住区域紧张。但伊朗借机加深依赖感,认为地缘位置和资源让北京离不开自己。这种自信在后续发展中暴露问题,中国中东政策强调平衡,不偏向任何一方。 伊朗高层在能源评估中,常忽略中国进口结构的转变。2024年,中国原油进口总量达5.53亿吨,价值3247.98亿美元。俄罗斯跃居首位,供应价值617亿美元,通过管道源源不断;沙特第二,479亿美元;伊拉克第三,370亿美元。伊朗仅排第六,份额不足一成半。非洲和南美供应商补位,中亚管道从哈萨克斯坦延伸,印尼液化天然气项目加速推进。新能源占比近四成,风光煤气多管齐下。这种多源策略,让单一国家中断影响微乎其微。 一带一路路径上,伊朗本该是丝路要道,波斯湾东岸位置便利。但中国早备多条线路,避免过度依赖。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作为中巴经济走廊核心,2024年运量超千万吨,直通阿拉伯海。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物流园连接里海东岸,中欧班列频繁停靠。哈萨克斯坦与阿塞拜疆铁路桥段铺设完成,货物西进顺畅。伊朗推介项目时,中方总列出这些替代方案,累计运量已超预期。伊朗交通部门提议追加资金,却见本土协调卡壳,审批拖沓。 伊朗的摇摆加剧合作摩擦。2023年和解后不久,它转而加强与俄罗斯军贸联系,交换无人机技术,首批交付迅速上路。中伊联合油田项目延期,波斯湾设备闲置,中国工程师报告回京。2024年春,美国释放制裁信号,伊朗特使赴华盛顿非正式磋商,带回备忘录。高铁项目预算调整,招标推后,中方电报堆积,伊朗仅回“尽快”。这种反复让北京看清,伙伴关系需基于互信,而非单方指望。 2025年6月13日至24日,伊朗与以色列爆发十二天短促战。以色列空袭核设施、导弹基地和能源点,冲突升级迅速。伊朗反击上百枚导弹和无人机,地区震动剧烈。中国外交部次日呼吁克制,督促落实能源协议。但援助限于框架,无额外出力。伊朗大使递交抗议信,中方翻协议确认路径。这反映北京中东平衡之道:深化与沙特、以色列经贸,不偏不倚。冲突暴露伊朗战略困境,高估价值让它在危机中孤立。 以伊冲突对全球能源市场冲击明显。伊朗石油生产中断投射到国际价格,基础设施成袭击目标。中国进口虽受波及,但多元化缓冲有效。俄罗斯供应创纪录高,沙特和伊拉克排队补位。非洲南美海运补缺,中亚管道稳定输入。新能源转型加速,清洁电力占比逼近四成。伊朗份额虽重要,却易替换,卡塔尔阿联酋等候命。这种韧性源于中国对抗全球压力的规划,整个中东失守也能承受。 伊朗需审视自身政策。革命卫队主导的代理人战略,在冲突中消耗资源,反美反以意识形态虽稳固,却未带来预期盟友响应。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本为拓展空间,但执行力不足让项目烂尾。中国继续推和平对话,助力中东国家携手,共建繁荣。伊朗若稳政策,提升可靠性,合作才能长效。否则,自负将成更大绊脚石。 中国中东布局长远,2025年冲突后加速与伊朗伙伴关系,但更注重风险控制。北京拒绝卷入军事对抗,强调对话解决分歧。王毅外长电话伊朗和以色列,呼吁踩刹车降温。能源安全是底线,但不以牺牲平衡为代价。伊朗作为上海合作成员,参与海上安全带,却在摇摆中失分。全球能源转型中,中国投资清洁技术超8000亿美元,伊朗石油依赖渐弱。这种转变,让德黑兰的战略牌面黯淡。
伊朗曾经最大的战略失误,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伊朗认为,中国会因为能源问题、一带一
一脚油门到拉萨
2025-10-11 10:58:5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