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跑得快!”近日,青岛一大叔挖水沟,一铲子下去,竟然从土里钻出来一条“大长虫”,还有一窝尖头毒蛇,蛇身上五彩斑斓,头部成尖角形状,确定是毒蛇!专家表示:系本地红脖颈槽蛇,虽然是毒蛇,但毒性不是很强! 于先生(化名)天刚亮就起了床,扛着锄头往自家东头水塘边那块地走去。 前几天下了一场大雨,地里积了不少水,他得趁早挖条沟把水排出去,不然那几垄刚栽下去的白菜苗非得烂根不可。 于先生蹲下身,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叹了口气:“这土倒是好挖,就是太湿了。”他抡起锄头,照着沟边的泥砸下去。刚挖一锄,就听到“咔嗒”一声,像是碰到了什么硬东西。他心想大概是石头,也没多想,又换个角度抡了一下,这回劲儿更大。 可这回刚一落锄,脚边的泥土突然动了,像是有什么东西在底下窜。 他心里一下子紧了,手下意识地一顿,赶紧往后退了半步。 等他低头一看,整个人都愣住了,刚挖开的泥沟里,正往外爬着三条花花绿绿的蛇。 最长那条得有两尺多,短的也有手指头那么粗,身上带着一层亮闪闪的鳞片,绿的、黄的、红的颜色混在一块儿,看着怪渗人。 那几条蛇受了惊,身子扭得飞快,一下就钻进了旁边的草丛里。 于先生于先生往后多退了两步,瞅着那片乱草丛嘀咕:“这大早上的,咋还挖出这玩意儿来了?” 他又环顾了一圈,生怕附近还有别的动静。 水塘那边的雾还没散尽,空气里有股潮味,脚下的泥地被踩得直打滑。 半天,他才缓过神来,小声骂了一句:“真晦气。”不过心里又有点好奇,这蛇看着可不像是村里常见的种类。 于先生也是见了稀罕,赶紧拿手机追着这条蛇录像。 回村后,他把这事一说,邻居们都炸开了锅。 有人说那是“野鸡脖子”,还有人说这蛇有毒,咬人可麻烦。 消息越传越广,很快传到了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 东院急诊医学部的主任看了村民拍的视频,一眼就认出来了:“这是红脖颈槽蛇,也就是大家说的‘野鸡脖子’,青岛本地就有,不过不多见。” 听说是毒蛇,不少人都吓坏了。 主任赶紧解释:“它确实带毒,但毒性不强,而且一般咬人不会中毒。” 他说,这种蛇的毒腺长在喉咙后面,不像蝮蛇那样直接在牙齿里。 想要中毒得被它咬得很深才行,平常咬人根本碰不到毒液。 以前甚至还被当成无毒蛇,后来才被科学家发现其实是“轻微有毒”。 青岛这几年也没出现过被它咬伤中毒的病例。 至于为什么于先生能碰上一窝,主任分析说,这蛇喜欢住在潮湿的地方,比如稻田、沟边、水塘边,柳沟村那片地正好合适。 再加上今年气候好,青蛙、虫子多,蛇的食物也多,所以数量比往年多点。 他还提到,在青岛,真正常见的毒蛇其实是长岛蝮蛇。 每年四月到九月,是蛇最活跃的季节,医院收的蛇咬伤病人,大多都是被蝮蛇咬的,“野鸡脖子”反倒挺稀罕。 虽然这蛇咬人几率低,但薛主任还是提醒村民,真要被蛇咬了,千万别慌,更别用嘴去吸毒,也别乱扎绳子。 正确做法是:先用干净水冲洗伤口,再在靠近心脏那边轻轻绑一下,减慢毒液扩散。最重要的是记住蛇的样子,最好能拍照或录像,到医院方便医生判断。 后来,于先生没再去找那窝蛇,地还是照挖,只是每次经过那片草丛,脚步都会放慢几秒。 他笑着说:“干活就得多留个心眼儿,蛇也怕人,只要不去惹它,它自己就走了。” 其实,那几条让村里人议论半天的“野鸡脖子”,不过是青岛生态里的一部分。 人不招它,它也不会惹人。 了解它、避开它,比害怕它更有用。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大众新闻·半岛都市报
网友刚刚在电梯里听到小仙女发言
【5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