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打仗的本事有多强悍?毛主席曾说过:其是历史上第二军事家。在毛主席眼中,历史上最能打仗的人,是唐朝的“天策上将”李世民。李世民是“断档式”的第一名,他的战绩都是真刀真枪地打出来的,没什么争议。而排第二的,不是什么将门之后,反倒是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 说实话,朱元璋的军事起点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低的一档。他不是世家子弟,没有军功门第,更不是谁的亲信将领,压根就是个放牛娃出身。 元末动乱,他加入了郭子兴的义军,起初只是个小卒,很快就靠自己的胆识和谋略被提拔。 在当时那个乱世,强人如云,各路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朱元璋能脱颖而出,靠的绝不仅仅是政治手腕,军事上的一连串硬仗才是真正奠定他地位的关键。 很多人忽略了他在对抗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两大实力派割据势力时展现出的战术水平和战略眼光。 尤其是鄱阳湖之战,这场战役在元末群雄混战中可以说是转折点。朱元璋以弱胜强,击败了水军实力远超自己的陈友谅,不仅靠的是天时地利,更重要的是他灵活调动兵力、善用地形、准确判断敌人心理的能力。这种临场指挥的水平,是很多传统将门子弟都难以比拟的。 很多人把朱元璋的成功归结为“得民心”“运气好”“会用人”,但这些因素固然重要,若没有扎实的军事能力作为底盘,他根本不可能在元末那个“谁拳头硬谁说话”的年代撑得住阵脚。 再看他统一南方的过程,几乎是节节推进,没有大的败仗,面对张士诚时选择稳扎稳打,围而不攻,耗其气势,最后一举拿下苏州。 这一系列操作,放在今天就是标准的“战略级别设计”。更重要的是,他懂得打仗不光是打,更是要赢得时间、地盘、人心,三者缺一不可。所以他一边打,一边修政权,一边笼络人心,为后来的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毛主席说他是第二军事家,这话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含义。毛主席自己就是从战争中崛起的人,他看重的是一个人如何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建立秩序、统一战线、调动资源。 这些方面,朱元璋几乎做到了极致。他不是靠一两场漂亮仗出名,而是打了一整套系统的战争,从崛起到统一,从战术到战略,每一步都具备高度的实战能力和政治判断力。 这种“全栈型军事家”,在中国历史上确实不多见。李世民是顶级战将兼帝王,朱元璋是从平民到统帅再到皇帝的全过程参与者,他的军事才能不是天赋异禀,而是实打实地从战场上打磨出来的。 当然我们也得承认,朱元璋的军事风格不是那种让人拍案叫绝的艺术型,而是非常实用主义。 他不追求漂亮,不讲究排场,很多时候甚至显得粗暴直接,但就是这种“实在”的打法,在乱世中反而更加有效。 他不搞虚头巴脑的东西,一切以赢为目标,这种思维方式,其实和毛主席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战略观念很相似。 而且他对后勤、情报、地形、士气等非战斗因素的重视,也远远超过很多传统意义上的名将。可以说他把“战争”理解成了一项系统工程,而不是单纯的拼刺刀。 也正因此,他最终能从一个放牛娃,打到开国皇帝的位置,不仅仅是励志,更是军事上的奇迹。 总结来说,朱元璋的打仗本事,远不止“能打”这么简单。他是那种能把一场战争从零开始设计、执行、收尾的人。 他的成功不是偶然,不是运气,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中打出来的。毛主席对他的评价,背后是对一个真正懂战争、会打仗、能赢仗的人的认可。 素材来源:青未了|草根帝王朱元璋 2022-11-04 11:23·齐鲁壹点
226年,魏文帝曹丕重病垂危,临死前他声嘶力竭喊道:“我要见母亲,我要见母亲。”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