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便秘别乱试!这几个外治小方法,安全又有效,家长必看
带娃的家长多半遇过这种慌:娃攥着小拳头使劲半天,臭臭硬得像小石子;或者蹲厕所半小时,脸憋红了也拉不出。其实不用急着给开塞露,试试这5个在家就能操作的调理法,温和又省心。
1. 艾灸2个穴:帮肠道“加把劲”
不用满肚子找穴位,记住2个关键位就行:
• 左侧大横穴:肚脐旁开4横指(按娃的手指算),只灸左侧;
• 双侧承山穴:小腿后面,踮脚时肌肉鼓起来的“小山头”下方凹陷处。
小贴士:艾条,距离皮肤3-5厘米温灸,每个穴位5-10分钟,灸到皮肤微微发红,避免烫伤。
2. 顺时针揉腹:每天5分钟,比益生菌还管用
娃平躺屈膝,家长搓热手掌(别用凉手!),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画圈揉腹。力度像摸熟鸡蛋,不用太使劲,每次5-10分钟,饭后1小时做最好。
原理很简单:顺时针跟着肠道蠕动方向“推”,帮食物残渣更快往下走,比光喂益生菌更直接。
3.下推七节骨:“通大便”的急救穴
娃趴在床上,从腰部最突出的骨头(命门穴)往下推到尾骨,每次100-200下,力度稍重但别让娃疼。
早上推效果最好,相当于给肠道“发个起床信号”。
4.点揉支沟、天枢穴,给肠道“松松绑”
支沟穴:手腕横纹往上数4横指宽度(约3寸),前臂外侧、两根长骨(尺骨与桡骨)中间的凹陷处,就是支沟穴。
用拇指指尖垂直点按,每次按30秒停10秒,重复5组,按到有酸胀感最佳,能帮身体“通调气机”,像给肠道开了“排气阀”。
天枢穴:平躺时双手掌心贴肚脐,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指尖外侧对应的位置就是天枢穴(约肚脐旁开3指宽/2寸)。
双手拇指同时按住两侧穴位,顺时针按揉3分钟,力度以腹部微微发热为宜,能直接刺激大肠蠕动,帮宿便“搬家”。
5.先辨“寒热”再推拿:冷秘热秘手法大不同
娃便秘分两种,瞎推没用,先看舌苔辨清楚:
• 热秘:便结不通,腹胀硬,口臭,唇燥裂,唇疮,面赤,身热,小便赤、短涩不畅。
主穴:推四横纹穴6-8分钟,推清肺金5-7分钟,推退下六腑穴5、7分钟(以上三穴,手法用力,速度微快),揉阳池穴1分钟。
配穴:推清板门穴5分钟,推补肾水穴5分钟,推清天河水穴1分钟,揉小天心穴3分钟,揉二人上马穴3分钟。
• 冷秘:面色白青,腹中气攻,腹痛,大便艰涩不畅,小便清长,四肢冷,喜热恶寒等。
主穴:推补肾水穴7分钟,推补脾土穴5分钟,揉乙窝风穴3分钟,揉外劳宫穴4分钟,捏挤神阙穴。
配穴:揉小天心穴3分钟,推四横纹穴4分钟,推清肺金穴5分钟。
5. 饮食别瞎补:“反馈式喂养”比多吃菜管用
很多家长逼娃吃菜,结果娃更抗拒。试试“反馈式喂养”:
• 先加1勺煮软的菠菜/南瓜,观察2天,若臭臭变软,就维持这个量;
• 若没变化,再加半根香蕉(别吃生的!)或1勺燕麦粥;
• 避开“反作用”食物:便秘时别吃苹果泥(煮软可以)、奶酪、油炸小零食。
记住:多喝水是基础,但别灌着喝,每次饭后喝2-3口温凉水就行。
最后提醒:
1. 应对便秘,养成“定时排便”的规律习惯,亦是疏通肠道的关键一环。
2. 改善便秘不能只靠外力,主动培养定期排便的良好习惯,才是长久有效的基础。
3. 缓解便秘时,“规律排便”这一好习惯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它能帮助肠道形成自然的蠕动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