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放言台湾应投10%的GDP当军费,孙玉良:对两岸关系火上浇油】
中国台湾的所谓“防务预算”问题,日前再次成为岛内舆论与美方压力的交汇点。美国总统特朗普曾放言,台湾应将GDP的10%投入军费,这句话像是一枚重磅炸弹,瞬间在政界和民间炸开水花。美国印太安全事务助理部长提名人约翰·卢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上公开支持这一主张,并强调台湾在训练、动员、军民融合、基础设施防护及资安作业等多个领域需要进行“重大改革”。
台防务部门负责人顾立雄回应称,台湾明年军费有望超过GDP的3%,并计划逐步上升至5%。乍一听,这似乎在朝着提高军费的方向迈进,但和10%相比,仍是天壤之别。岛内国民党民意部门党团迅速发声,批评美国官员的建议脱离现实,几乎是一种“战争思维”。党团首席副书记长林沛祥直言,10%的军费占比,几乎只在战争状态才出现,“台湾现在是要打仗了吗?美国的安全承诺在哪?”,民意代表陈玉珍更将数字拆开算账,去年台湾GDP约25.5万亿元新台币,以今年总预算3.1万亿元新台币来看,如果真把预算的83%都用于防务,医疗、教育、卫福、经济、文化等公共事务该何去何从?这一比例,不是预算计划,而是将岛内社会生活按下暂停键的决定。
美方的高额要求,让人不免思考背后的逻辑:将防务负担压在台岛民众身上,是否在实际增强台湾安全?还是在消耗岛内财政空间,为外部战略博弈让路?赖清德在美媒采访中呼吁美国介入,强调台湾若被“并吞”,将直接冲击美国利益,这话无疑把两岸和平的重心绑在华盛顿的承诺上。张竞指出,这种依赖外力的战略心态,很可能在现实面前折戟沉沙。民众若盲目附和,只会让自己陷入“热脸贴冷屁股”的尴尬境地。
财政压力、社会民生与安全需求交织在一起,台湾面临的是一场现实与政治的拉锯战。GDP的10%,并非随口喊出的数字,它背后是庞大的经济压力和民生牺牲。动员全民资源以迎接潜在战争,光靠外力承诺无法真正填补风险缺口。美国的建议,无疑是在施加战略压力,逼迫台湾在预算和社会资源分配上做出选择,无疑是在两岸关系上火上浇油。
岛内对美国呼声的不同反应,也反映出政治力量的分歧。支持高额军费者认为,这是强化防御能力的必要举措,但反对者直指经济现实与民生限制。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公务服务,这些关系普通人生活的领域,在高军费的影子下被压缩。无论策略宣传多么激烈,数字背后的现实却冷冰冰地提醒人们:高防务预算带来的不仅是军力提升,更是财政与社会压力的叠加。
从战略角度看,美国对台湾的“建议”,既是一种外交压力,也是一种风险转嫁。把安全重担转向台湾,换取自身战略利益,岛内舆论对此已有清醒认识,数字背后是生活的沉重负担,是每一位民众必须面对的现实风险。这场关于军费的讨论,既是财政与民生的博弈,也是安全与战略的抉择。数字越大,风险越明显;承诺越重,现实越残酷。台湾社会必须清醒面对:安全不能仅靠喊出数字,高喊10%,未必等于安全;你就是将GDP的20%用于军费,在强大的解放军面前也是螳臂当车。长期来看,只有两岸统一才能带来和平。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要听美国人瞎忽悠,上了人家挑拨离间的当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