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中国现在对台湾的态度已经变了,中国是不是能在俄乌战争结束前拿下台湾?这么说吧,解放台湾问题的关键估计不在时间上,我们也不怕西方制裁。 仅2025年3月,中国就再度减持了189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使持仓降至7654亿美元,跌至全球第三。而自2022年以来,中国累计减持规模已超过2800亿美元。这不是简单的资产调整,而是对美国财政风险的清醒判断与战略性对冲。 美国的债务雪球,已经越滚越大——国债总额突破36.2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23%。更可怕的是,2025年一年内就有9.3万亿美元债务到期,这意味着美国政府要么得靠印钞维持,要么就得靠“新债还旧债”勉强续命。 中国此举的背景其实很清晰。过去几十年,中国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其中美债一度占据主导。但如今的美国,财政纪律早已形同虚设。长期的财政赤字、频繁的举债上限危机、以及越来越政治化的经济决策,都让“美债安全”的神话逐渐破灭。 对中国而言,继续持有大量美债,就等于把命门交到一个信用日渐枯竭的国家手中。减持美债,既是理性避险,也是对美国“赖账可能性”的提前防御。 然而,美国财政部对此的态度,却显得既强硬又矛盾。财政部长耶伦在2025年国会听证会上,公开驳回了“优先偿还中国债务”的建议。她的理由是,如果对中国“区别对待”,会引发更大的违约风险。表面上听似公允,实则暴露出美国官方对中国债权的不情愿承认。 耶伦口头上强调“不会赖账”,但实际言辞间透出的,是一种默认“可以选择性履约”的模糊态度。毕竟,美国如今的财政体系,早已不具备“说到做到”的信用底线。 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国内的学界与政界,似乎正在合流,试图为“债务不清偿”寻找理论依据。前标普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谢尔德公开表示:“美国债务无需清偿,美国是永续实体。”这番话看似经济学诡辩,实则是赤裸裸地为赖账铺路。 更有媒体和政客借通胀话题转移焦点,声称“适度通胀能稀释债务”,好像印钞机能变出财富似的。这样的论调,也许能骗一时民众,却瞒不过全世界。债务终究是债务,不论是欠中国的,还是欠自己国民的,总要有人埋单。 在对外政策上,美国更显得“嘴上求和,行动强硬”。特朗普在一次福克斯新闻采访中放话,愿意访问中国“谈要紧事”,但中方没有回应。这不是冷淡,而是看透。 因为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在中东政策上又开始“演戏”——高调宣布“2万亿美元中东投资计划”,被《华尔街日报》揭穿,其中高达70%只是“意向协议”,军售实际交付率更低至18%。表面上做姿态,实质上是虚张声势。如今的沙特等国表面仍对美示好,暗地却在与中国签下250亿美元沙漠光伏大项目。世界格局的天平,已经在无声中倾斜。 更明显的变化是,美债的吸引力在持续下滑。中国之外,加拿大、日本、比利时等国家也在逐步减持美债。原因很简单——收益太低、风险太高、信用太虚。美债不再是避险资产,而是“潜在爆雷资产”。国际投资者信心动摇,导致全球“去美元化”步伐加快。 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尝试用本币结算、用黄金储备、或用数字货币替代美元结算体系。过去美国用“美元霸权”主导世界,如今这把双刃剑开始反噬自己。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选择不慌不忙地布局。无论是“一带一路”的项目推进,还是人民币跨境结算比例的上升,都在逐步削弱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垄断地位。中方对特朗普所谓“示好”并未积极回应,其实是明白:真正的合作,不在口头,而在信用与行动上。谁是真心合作,谁是假姿态,已经一清二楚。
[兔子]中国现在对台湾的态度已经变了,中国是不是能在俄乌战争结束前拿下台湾?这么
恒南情情
2025-10-10 00:13: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