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不少人带着固有印象去新加坡:七成华人面孔,总该透着亲近。可在乌节路的街头随便问个华裔年轻人,关心中国发展的少之又少,他们更操心下个月组屋申请能不能中。这种反差,藏着外界对新加坡最深的三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把“血缘”当成了“情感联结”。 外界总觉得同根同源就该心有灵犀,却忘了新加坡从建国起就在刻意塑造“新加坡认同”。所谓的“双语教育”里,数理化全用英语授课,华文每天只占1小时,目标不过是“会说日常华语”。 现在的新加坡年轻人,能说“你吃饭了吗”,却看不懂“举头望明月”,对三国水浒的了解不如对殖民历史熟悉。 政府更用组屋政策彻底打散族群聚居,按固定比例分配不同种族住户,从根上避免“唐人街”这类族群抱团的存在。 成长环境早把“新加坡人”的身份刻进骨子里。 老一代或许还有祖籍情结,年轻人早已追着K-pop、刷着Netflix,连春节都成了拍照打卡的仪式。 不是他们忘本,是从出生起接受的就是“新加坡优先”的全套教育。 第二个误区,是觉得“不在乎”就是冷漠。 骂新加坡华人“忘根”的人,很少想过这个弹丸小国的生存压力。 7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粮食淡水全靠进口,2024年核心区房租均价近10万人民币,普通白领40%收入要砸在住房教育上。 对他们来说,中国GDP增速远不如公积金涨幅实在。 就算学中文,动机也大多很现实——会中文的毕业生起薪能高20%,这是饭碗问题而非感情问题。 地铁禁食、电梯靠左站的规矩,更是在悄悄划清“我们与你们”的边界。 第三个误区,是认定“华人国家就该亲华”。 新加坡的外交从来只算“新加坡账”:樟宜基地停着美军舰,却是最大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之一;一边建苏州工业园,一边和美国搞军演;既参与一带一路,也不忘和欧洲谈自贸协定。 总理黄循财说得直白:“我们不亲华,也不亲美,只亲新加坡。” 马六甲海峡的航运安全是经济命脉,保持大国平衡才是生存根本。 年轻人被这种逻辑同化,被误认成中国人会立刻纠正,这是捍卫国家身份,而非反感中国。 说到底,新加坡华人的“不在乎”,是小国的生存本能。 1965年建国时一穷二白,族群矛盾尖锐,稍有不慎就可能亡国。 李光耀政府用“去华人化”的国族塑造、平衡各方的外交策略,才把小国打造成发达国家。 现在的新加坡人,不管什么族群,首先想的都是“新加坡的利益”。 那位说实话的华人说得对:“不是不在乎中国好不好,是更在乎脚下的土地稳不稳。” 我们总纠结于“他们为何不亲华”,其实该换个角度看。 相似的面孔下,是不同的成长轨迹和家国情怀。 尊重新加坡人的国家认同,理解他们的生存压力,比用血缘绑架情感更有意义。 毕竟,人与人的理解,终究要靠尊重而非想象。
[兔子]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
恒南情情
2025-10-10 00:11: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