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库表示,若美国军事介入台海,最多只有两个国家愿意跟随美军参战!5月25日,根据岛内媒体报道,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发布报告称,如果美国军事介入台湾问题,这将带动其他国家的参与意愿,日本与菲律宾因驻有美军,可能会选择参战。 这两个国家并非心甘情愿,而是被基地的存在所绑定,一旦冲突升级,美军设施直接暴露在风险中。日本的自卫队可能调动资源,菲律宾的海军则需评估补给线,但他们的参与规模取决于美国行动的力度和台湾自身的抵抗程度。 报告强调,这种支持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受制于中国可能的报复行动,地理既放大利益,也放大脆弱性。 从现实看,日本近年来加强了与美国的联合军演,菲律宾也在南海问题上频频表态,但这些举动更多是防御姿态,而非主动出击。智库的分析接地气地提醒,美方不能指望这些盟友填补全部空白,军事介入的成本会迅速放大。 这份报告进一步剖析了其他亚太伙伴的立场。韩国、澳大利亚和印度作为美国的重要盟友或伙伴,距离台海战场稍远,他们的回应会更谨慎。韩国需顾及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可能仅限于后勤援助,如提供空中加油机或情报共享,而不愿派兵登陆。 澳大利亚则可能聚焦区域稳定,贡献海上巡逻或物流支持,但避免深入前线,以防分散本土防御资源。 印度的情况类似,它会平衡中印边境的摩擦,通过卫星数据或外交斡旋间接帮忙,却不会调动主力部队。 这些国家的有限参与反映出全球格局的复杂:一方面是与美国的战略捆绑,另一方面是经济联系,尤其是对华贸易的依赖。报告用数据支撑观点,指出半导体供应链的断裂风险会促使这些国家优先考虑快速结束冲突,而不是无限投入。这样的逻辑不抽象,它直击各国领导人的痛点——谁都不想在自家后院点火。 东南亚国家在报告中被描述为战略模糊的典型代表。除菲律宾外,大多数成员国会选择中立,以维护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泰国和新加坡或许会基于现有美方防务协议,提供港口补给或人道通道,但不会卷入作战。 柬埔寨、老挝和缅甸则更倾向于北京的影响,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多与中国挂钩,冲突中他们可能默许中国要求,甚至关闭对美方的通道。 其他如越南和印尼,会通过东盟框架呼吁克制,表面上平衡各方,却实质上回避承诺。报告的内涵在于,东南亚的多样性决定了统一立场的难度:经济体量小国更怕断粮,大国则玩外交平衡。这种接地气的观察,避免了高大上的空谈,提醒美国在该地区投资人道疏散计划,能间接拉拢人心,推动这些国家思考长远。 欧洲国家的介入意愿在报告中被评估为最低。欧盟成员虽对台湾问题日益关注,将其类比乌克兰危机,但跨洋投送能力的不足和对华经贸的纠缠,让他们止步于间接支持,如经济制裁或外交声明。 英国和法国可能派出少量舰艇象征性巡航,但整体上,欧洲的焦点仍停留在本土安全和能源危机上。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更严峻,大多会倒向北京一方,因为地理距离远、实力弱,加上“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贷款压力,他们缺乏动机和能力介入。 报告的逻辑链条清晰:全球贸易的联系像一张网,牵一发而动全身,多数国家会计算成本,选择旁观。这种分析不带偏见,直白地指出,美国的孤立风险源于自身盟友体系的松散,而非外部阴谋。 报告的核心洞见是,支持美国的国家寥寥无几,除非台湾展现猛烈抵抗,美国也大规模介入,否则别国援助渺茫。 这句话像一记警钟,敲醒了华盛顿的决策者。智库建议,将预防台海冲突列为首要任务,通过强化台北的防御能力、深化亚太内部安全合作,来构建更稳固的网络。 同时,美国应探索干预选项的谱系,从情报共享到人道行动,灵活应对盟友的有限贡献。这种推荐接地气,因为它承认现实:盟友不是无限资源库,而是有底线的伙伴。报告还强调,经济冲击尤其是半导体中断,会加速全球求和的呼声,这点在当下芯片短缺的背景下,格外有说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