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2年,朱温去张全义家做客,张全义献上两个爱妾侍寝。谁知朱温说:“把你女儿、儿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0-09 16:35:10

912年,朱温去张全义家做客,张全义献上两个爱妾侍寝。谁知朱温说:“把你女儿、儿媳都送来。”张全义的儿子一股火起,拔出刀来,就要砍了朱温。不料,张全义怒道:“你要杀陛下,我现在就废了你。”   926年洛阳的深秋,75岁的张全义躺在病榻上,枯瘦的手紧紧攥着一本泛黄的粮册,封面上“洛阳农户户籍”几个字被他摸得发亮。 弥留之际,他突然开口:“把……把继祚叫来,我要跟他说……说当年的事。” 床边的儿子张继祚红着眼凑上前,才听清父亲断断续续的话:“当年我拦着你杀朱温,不是怕他,是怕乱兵毁了洛阳,这册上的百姓……活不成啊。”   这本粮册,藏着张全义这辈子最痛的隐忍,也藏着他对洛阳最深的执念。 时间拉回898年,他刚接手洛阳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倒吸一口凉气:城墙塌了大半,田里长满野草,路边饿死的百姓随处可见。 朱温拍着他的肩膀说“给你三年,我要洛阳能种出粮、养活人”,张全义当场跪下:“臣若做不到,提头来见。” 那天起,他住进了破庙里,每天天不亮就带着家人下地,小妾们学着织麻布换种子,儿子张继祚跟着士兵清理瓦砾。 有次遇到农户王二家断粮,张全义把自己的口粮省下来送过去,看着王二的孩子狼吞虎咽,他说“只要肯种,以后总有饭吃”。   可谁也没料到,十年后洛阳刚有起色,却迎来了一场让张家蒙羞的事。912年夏天,朱温打了柏乡大败仗,心情烦躁,非要去张全义的会节园避暑。 张全义不敢怠慢,提前半个月打扫园子,还让家人学着做朱温爱吃的胡饼。起初朱温还算客气,直到某天酒过三巡,他指着张全义的小妾说“这俩会弹琵琶,今晚留下伺候”。 张全义心里一紧,却还是点头应了。没承想第二天一早,朱温竟当着满院人说“你家女儿、儿媳看着机灵,也来我房里伺候吧”。   张继祚当时正在磨剑,听到这话“哐当”一声把剑扔在地上,冲过去就要抓朱温的衣领。张全义见状,疯了似的扑上去抱住儿子,指甲掐进他的胳膊里:“你敢动陛下一根手指头?!” 张继祚红着眼吼:“他把我们张家当猪狗!爹你还要忍?” 张全义却突然压低声音,凑到儿子耳边:“你忘了城西的粮仓?里面存着百姓半年的粮,要是我们张家出事,乱兵来了,粮仓被抢,百姓们吃什么?”这话让张继祚僵住了。 他想起上个月暴雨冲了河堤,父亲带着全家和百姓一起扛沙袋,整整三天没合眼,就是为了保住田里的庄稼。   那天下午,张全义的妻子储氏做了件冒险的事:她带着一坛自己酿的洛阳杜康,去了朱温皇后的住处。见到皇后,她“扑通”跪下,把酒坛举过头顶; “这是洛阳百姓种的粮酿的酒,臣妾斗胆求皇后劝劝陛下,我家女儿儿媳还小,若受了委屈,怕是没脸见洛阳的乡亲们。” 皇后看着她通红的眼睛,又想起张全义把洛阳治理得井井有条,便点头应了。 当晚,朱温虽没再提让女儿儿媳伺候,却冷笑着对张全义说“你倒是会找靠山”,张全义只能陪着笑脸,心里却像被针扎一样疼。   912年十一月,朱温被儿子朱友珪杀死,后梁乱作一团。乱兵冲进洛阳时,张全义第一时间带着家丁守在粮仓前,手里握着当年朱温封他的魏王印:“谁敢抢粮,就是跟陛下作对!” 乱兵们看着他挺直的脊梁,竟没一个人敢上前。后来朱友贞继位,想调张全义去开封,张全义却以“洛阳百姓离不开臣”为由拒绝,继续守着这片他亲手盘活的土地。   923年后唐灭后梁,李存勖率军进洛阳,百姓们都怕遭劫,张全义却带着那本粮册去见李存勖; “陛下看,这是洛阳3万户百姓的户籍,粮仓里还有够吃一年的粮,只要陛下不扰百姓,臣愿归顺。” 李存勖看着粮册上工整的字迹,又听说张全义在洛阳的口碑,便封他为齐王,还让他继续治理洛阳。   如今张全义躺在床上,气息越来越弱,他把粮册递给张继祚:“你……你以后要是想报仇,先想想这册上的百姓……别让他们再遭战乱。” 张继祚含泪点头,他这才明白,父亲当年的隐忍,不是懦弱,是为了护住洛阳的一方安稳。   张全义去世后,洛阳百姓自发在城外给他立了碑,碑上刻着“洛阳父母官张公全义”。他当年修的水利渠,直到北宋还在灌溉着洛阳的农田; 那本粮册,被保存在洛阳府衙,后来成了研究五代农业的重要史料。 张继祚虽始终没忘当年的羞辱,却记着父亲的遗言,后来参与反对石敬瑭,也是因为不满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让百姓遭外族侵扰,最终兵败被杀时,他还喊着“洛阳百姓安否”。   千年过去,洛阳城里早已没了当年的战乱痕迹,但老人们还会指着城西的古渠说:“这是张使君当年修的,多亏了他,咱们洛阳才熬过了那些苦日子。” 张全义的“窝囊”,终究没被历史遗忘,反而成了乱世里“以民为先”的最好注脚——比起一时的血气之勇,护住百姓的生计,才是更难能可贵的担当。 信源:   《资治通鉴》卷 268・后梁纪三 《新五代史・杂传第三十三・张全义传》

0 阅读:0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