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3年,大将谢再兴被朱元璋训斥了几句,他闷闷不乐地回到家中,进门猛然看到两颗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正厅,而且女儿也不见了,他正要派人寻找,家人却向他说:“恭喜恭喜!” 朱元璋麾下大将谢再兴因被主公当众训斥,满心郁闷地回到家中。 谁知道,刚进家门就看到了两颗血淋淋的人头,而自己的小女儿也不见踪影。 就在他惊慌失措之时,家人却向他道喜? 谢再兴是朱元璋早期起兵时就追随的将领,凭借勇猛善战的作风,为朱元璋立下不少战功,深受朱元璋的赏识。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在群雄中逐渐崛起。 谢再兴作为淮西旧将,一直是朱元璋麾下的重要力量,甚至有着 “疯虎” 的称号。 起初,两人的关系不仅是君臣,还因联姻多了一层亲缘。 朱元璋未与谢再兴商量,便将他的大女儿许配给了自己视若亲子的侄子朱文正。 朱元璋认为,谢再兴能与自己成为亲家是天大的荣幸,却没考虑过谢再兴是否愿意。 后来,朱元璋将重要的军事据点诸全州交给谢再兴驻守,防备对手张士诚的部队。 1362 年,朱元璋正与陈友谅大战,无暇顾及。 此时,朱元璋的部将胡大海被叛军杀害,叛军随后投奔张士诚,朱元璋虽心急如焚,却抽不出兵力应对。 果不其然,张士诚很快派弟弟张士信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诸全州,而谢再兴手下仅有几千人,局势危急。 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谢再兴带领士兵坚守了二十九天。 眼看危难之际,他找到了李文忠求援。 可没想到李文忠只派了一小队人来支援,根本不够。 危难之际,是谢再兴想出妙计,与李文忠一起散布谣言,称大将徐达和邵荣率领的援军即将抵达。 张士信听闻徐达要来,心生畏惧,立即下令撤兵。 这一战让谢再兴名声大振,朱元璋也公开表扬他忠勇可嘉,看似两人的关系会就此缓和,却没料到一场更大的矛盾正在酝酿。 或许是胜仗让谢再兴有些骄傲,他开始纵容手下左总管和糜万户做生意,甚至把生意做到了张士诚的地盘杭州。 这个消息传到朱元璋耳中,他立马起疑心,甚至怀疑谢再兴与张士诚暗中勾结。 朱元璋当即把谢再兴叫到南京,当着众人的面狠狠训斥了一顿,以此作为警告。 谢再兴本就对之前的联姻之事心存不满,这次又被当众训斥,心中更是郁闷。 回到驻地后,朱元璋已派人将左总管和糜万户处死,还把两人的头颅挂在了他家的正厅里。 要知道,枭首示众通常是将头颅挂在城门口警示三军,而朱元璋却把人头挂在谢再兴家中,无疑是对他的公然羞辱。 更让谢再兴无法接受的是,他发现小女儿不见了。 询问家人后才得知,朱元璋又一次未经他同意,将他的小女儿许配给了大将徐达,家人还觉得这是天大的喜事,向他道贺。 在古代,女子出嫁讲究父母之命,可朱元璋却完全无视谢再兴这个父亲,把他的女儿当作拉拢臣子的工具随意分配。 谢再兴对夫人说:“女儿出嫁自己这个当爹的最后才知道,简直就像物品分配一样。“ 这份屈辱让谢再兴彻底寒心,可朱元璋的步步紧逼还没结束。 不久后,他又派李梦庚来诸全州接替谢再兴的兵权,将谢再兴降为副将。 谢再兴本就与李梦庚不和,如今不仅心腹被杀、女儿被随意婚配,连自己辛苦守卫的兵权也要被夺走。 他深知朱元璋已经不再信任自己,继续留在朱元璋麾下,迟早不会有好下场。 思前想后,谢再兴最终决定反叛。 他带着几个亲信,绑了李梦庚,率领诸全州的全城军队前往绍兴,投降了张士诚的部将吕珍。 这一结局令人唏嘘,一位能征善战的猛将,只因朱元璋的多疑、不尊重和步步紧逼,最终走上了反叛之路。 对朱元璋而言,这无疑是一大损失。 而对谢再兴来说,这也是无奈之举。 毕竟,“人活一口气”。 朱元璋的做法有点太过分了,但凡还有点骨气,都难以忍受这样的屈辱。 谢再兴反叛后,朱元璋虽有些意外,也曾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妥当,但他身为君主,绝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 为了发泄怒火,他下令将谢再兴的弟弟谢三和谢五凌迟处死,即便谢再兴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朱文正和徐达,朱元璋也没有丝毫手软。 这件事在应天内外引发不小的风波,百姓们在同情谢家的同时,也更加惧怕朱元璋的狠辣。 更具戏剧性的是,谢再兴的大女儿得知娘家遭遇变故后,成天在家中哭闹,埋怨丈夫朱文正无能,朱文正心中也渐渐对朱元璋产生不满,后来竟也勾结张士诚,成为了朱元璋的叛徒。 谢再兴的反叛,看似是个人恩怨的爆发,实则是朱元璋对下属过度控制、不尊重他人意愿的必然结果。 朱元璋虽凭借狠辣和谋略建立了明朝,但他在处理与下属关系时的做法,也为后来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后来,朱元璋采纳刘伯温的建议,推行军卫法,实现 “将不专军,军不私将”,让军队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或许也是从谢再兴的反叛事件中吸取了教训。 只是,那位曾经为他浴血奋战的猛将谢再兴,却永远地站到了他的对立面。 这段君臣恩怨,也成为了明朝开国史上一段令人深思的过往! 主要信源:(齐鲁壹点——青未了|草根帝王朱元璋)
1363年,大将谢再兴被朱元璋训斥了几句,他闷闷不乐地回到家中,进门猛然看到两颗
万寿菊芳草桥
2025-10-09 15:58:06
0
阅读:1